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五经”翻译欲速则不达
来源:中国儒教网 | 2009-11-2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783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人称“译界泰斗”、将《红楼梦》等中国文学经典译成英文并受到广泛好评的杨宪益老人的辞世,给人们带来了若许的伤感。与著名的翻译家辜鸿铭、林语堂等人一样,杨老只是近代以来通过翻译力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分子。他的辞世再次提醒人们:中国经典翻译与传播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不可能 “毕其功于一役”。

    由此想到名噪一时的“五经”(即儒家文化原典《诗》、《书》、《礼》、《易》、《春秋》)翻译问题。国家汉语办于2009年7月启动的“五经”翻译工作,无疑是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扭转中国“文化赤字”、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实施者可能忽视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因为,原本计划三年半内完成“五经”英译工作,但仅过了三个月,就有消息透露说英译本“五经”将在2010年底前推出。

    毫无疑问,在没有看到译本之前,猜测“五经”翻译粗制滥造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庞大的英译工作比原计划进度整整提前了两年多的时间,还是不免让人担心翻译的质量问题,以至有人批评说这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文化工程”乃至“政绩工程”现象,甚至有人断言“五经”翻译工作必定是“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激烈的批评尚为时过早,但经典翻译不宜用“文化工程”来推进确乎有一定的道理。众所周知,文化虽然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业,但思想和学术却通常是个人的事情。正如中国历代学者不断注疏和阐释“五经”一样,翻译也是一个对经典进行再理解和再诠释的过程,需要的是个人的参悟和个性化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临时拉来一些学者在限定的时间内多经同译、多人合译,大搞成“文化工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与此同时,经典翻译也是一个高端的事情。“五经”翻译者至少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谙熟中西文化、精通中西语言、专治“五经”中的一经或数经多年且颇有心得,同时又对经典翻译抱以的极大热情且不计名利得失。就此而言,适合翻译“五经”的人,如辜鸿铭、林语堂以及欧洲传教士兼汉学家的利马窦、魏礼贤等人,恐怕是 “只可幸遇,不可强求”。事实上,计划翻译多种中国经典的“文化怪杰”和“语言天才”辜鸿铭,终其一生也不过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等少数文本而已!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也不可小觑。中国的哲学范畴通常具有很强的直觉性、隐喻性和有机性,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会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道”至少含有道路、方法、道德、规律、世界本原等含义,且有天道、地道、人道之别和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法家之道之分,简单地将其与西方的哲学范畴相比附,要么失去“道”在具体语境下的含义,要么造成词语翻译的混乱。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翻译家直接把“道”拼为Tao,从而把理解和体认“道”的任务交给了读者。

    又比如,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仁”的英译有virtue、love、goodness、benevolence等15种译法,“义”有righteous、justice等11种译法,“礼”有ritual、ceremony等9种译法,“忠”有sincere、faithful等9种译法,“孝”有filial、dutiful等9种译法,“君子”甚至有superior man、gentleman等20多种译法。但是,到目前为止,上述概念都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权威的、足以表达中文本义的译法,翻译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一个问题是,五经翻译的合适人选可能不是中国学者,甚至无须中国学者的过多参与。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负责人表示,造成中国“文化赤字”的关键原因是中国缺少“中译外”的翻译人才——“全民学英语”的中国竟然缺少翻译人才,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事实上,成功的经典翻译,多是由外国学者主动进行的,比如佛教经典传入中古中国和西方经典传入现代中国等。因为,“站在母语之外看世界”,即使不是不可能的,至少也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

    总之,打造权威性和统一性“五经”译本的想法,虽然富于想象力,但本身却带有很大的冒险性,而中国特有的“工程现象”和“速度现象”,加剧了人们对“五经” 翻译质量的担忧。或许,中国文化的价值与中国实力的提升结合起来并持续下去,中国文化的魅力得到海内外充分认可并由外国人主动翻译的时候,“五经”才会登堂入室、誉冠全球。


    最后一个问题是,五经翻译的合适人选可能不是中国学者,甚至无须中国学者的过多参与。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负责人表示,造成中国“文化赤字”的关键原因是中国缺少“中译外”的翻译人才——“全民学英语”的中国竟然缺少翻译人才,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事实上,成功的经典翻译,多是由外国学者主动进行的,比如佛教经典传入中古中国和西方经典传入现代中国等。因为,“站在母语之外看世界”,即使不是不可能的,至少也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