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国学热:理性的选择还是文明的倒退
来源:新民晚报 | 2011-11-1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795

 

   【嘉 宾】

 

  李家珉

  上海电力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秘书长


  杨爱珍

  中华文化学院 教授


  赵庆寺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副教授,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历史学博士


  曹凤云

  上海电视大学法律与行政系副教授


  主持人的话


  处于转型时代的中国,几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许多原有的生活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道德的缺失却使当代人陷入了一种无奈的困惑之中。于是,“国学热”兴起,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的国学作品从央视走进了课堂,走进企业,走进寻常百姓家。这种现象,被视作传统文化回归,但有人又提出,这样的回归是文明的倒退。本期谈话,请研究国学的教授、学者们谈谈他们的见解:国学热,是理性的回归还是文明的倒退?


  A、中国传统文化,从外国人的角度可以叫做东方智慧。


  主持人:各位老师,你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李家珉:这个问题如果直截了当地回答,还很难表述。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的内容太广泛太丰富,可以从多种学科的视角来分析把握,要从中抽绎出一个核心思想或精神,恐怕不太容易。一般而言,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想,是一种价值观念。我以为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来看,它注重人事,讲究人伦之理和人生修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特别丰富,以此作为维系社会秩序和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和精神支柱。最为著名的是儒家学说中的“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条“内圣外王”的路径,也是一种境界。中国传统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其核心有两点:一是人格意识,二是社会责任。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杨爱珍:中国传统文化流淌了几千年,并不断分野和汇流,形成缤纷浩瀚的文化长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具体地说就是要有仁义道德、要有所作为、要和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简单地把儒家思想的核心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各种文化思想不断交融而形成的价值主流。


  赵庆寺:关于文化、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这三个概念,由于审视角度不同,学界历来争论纷纷。我个人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等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化中,通过不断传承、借鉴和创新汇集成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其最为核心的部分应该是中国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传统习俗等,从外国人的角度可以叫做东方智慧。


  B、传统文化热的背后,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意识的自然回应


  主持人:近年来,国学大热,既有收费昂贵面向企业家的“国学班”,还有面向儿童的“现代私塾”童学馆。你们是如何看待 “国学热”的?


  赵庆寺:所谓“国学热“现象,既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过去、忽视传统文化的一种正视,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物欲横流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更是对中国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定位。国学的内容不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价值,但是要古为今用,不仅需要去伪存真,也需要海纳百川。


  曹凤云: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弘扬国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热就在全国蔓延,甚至影响到全球。咿呀学语的孩子出口就是《三字经》,全国各地的电视媒体,效.法《百家讲坛》开出一系列的“国学”讲坛,读经热、中医热、养生热、祭孔祭黄帝陵等文化事件风起云涌,遍布全球还都开设起孔子学院。我觉得,这场传统文化热的背后,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意识的自然回应,是改变社会现实状况这一诉求的慎思。


  C、不能为今天的一些社会失范现象寻找一个传统文化的替罪羊


  主持人:我们看到了一些道德缺失的现象,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也有人说这是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的,你们以为呢?


  杨爱珍:现在社会伦理有一定程度的溃烂,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所致。第一,“文化大革命”用“左”的框架来解构社会伦理道德,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层。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我们没有很好反思和修补。接着,市场经济的一些原则又进入了社会道德领域,“一切向钱看”对传统文化又一次冲击。第二,在计划经济年代所设置的道德标尺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时,而适应当今社会的道德规范又姗姗来迟,经常缺席,没有规范、没有制约,人们心中“兽性”的东西乘机泛滥。第三,有关部门缺少方法对社会加以引导。


  赵庆寺:回忆有一种自我删选机制,往往在不由自主地遗忘过去的痛苦,留下最美好的东西。相对于今天的一些道德乱象,常常有人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过去我们的确有过所谓的纯真年代,但是这个时期的道德水平是建立在社会阶层固定、思想高度统一的社会状况之上,并不是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常态。我们固然一度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也不能为一些社会失范现象寻找一个传统文化的替罪羊。


  D、寄国学来拯救现代社会道德,只能陷入“春梦了无痕”的境地


  主持人:许多家长如今非常乐于送孩子学“国学”,津津乐道的是孩子们通过《三字经》、《弟子规》学习之后的乖顺、礼貌,小大人似的“世故”,与此同时他们又焦虑,学了国学之后,孩子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国学对现实人生还有作用吗?


  李家珉:国学的教育和普及有一个层次性。《三字经》和《弟子规》在传统社会里属于启蒙教育,也称“蒙学”。如今的孩子如果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而变得乖顺,小大人似的“世故”,这就有问题了。当然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没有做好,把《三字经》和《弟子规》教歪了。面对今天的孩子讲中国传统经典,我以为要把握往两条:一是立足时代高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展开分析与诠释;二是研究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和思维特点,注意把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建议家长们为孩子选择国学班时要慎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花掉冤枉钱。


  杨爱珍:首先,进国学班的孩子只是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礼貌、乖顺大多是在封闭环境中的特殊产物,不完全是国学熏陶所致,因为短期的文化引导对品行养成没有根本作用。其次,《三字经》《弟子规》所体现的道德要素与现代社会毕竟有一定距离,所以寄国学来拯救现代社会道德,只能陷入“春梦了无痕”的困境之中。那么,国学对现实人生有没有作用?回答是肯定的,是有作用的,问题是怎样把国学中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话语要素。


  E、把传统文化当作工具的现象亟待扭转


  主持人:您觉得通过推广国学能够拯救当代中国道德缺失的问题吗?


  曹凤云:传统文化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很难评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梁漱溟先生在山东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也是希望通过复兴儒学改造“愚贫弱私”的国民,但由于抗日战争的到来而被搁浅。历代知识分子在对社会现实失望的时候都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补充,从中也可看出心酸与无奈。尽管如此,知识分子们仍然做着努力,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如果任由这种社会道德再下滑下去而无作为,那才是对社会的一种犯罪。5000年的文化积淀,对规范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可谓深厚。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道德修养的过程。在汲取其精神养料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当作工具的现象亟待扭转,如重外在轻内在修为、养生重于修身等。用好这笔资源,让它在当代发挥应有的价值,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大课题。


  赵庆寺:毋庸置疑,传统文化总是用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在左右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或行为方式。如何用传统文化拯救道德的缺失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推广什么样的传统文化,第二如何推广传统文化。就前者而言,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撷取仍然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后者而言,国家推动、文化产业与民间自发要适当结合,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F、真正的强国必须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世界的力量


  主持人:“如果有一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其他”,在日前举行的“南湖文化论坛”上,马未都先生在题为“文明的坐标”演讲中,用这句话作为结语,到底该怎样看待文化的力量?


  李家珉:马未都先生的说法,是一种期望。强国的要素有多重,但经济是坚实基础,文化是强劲动力。提振信心,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是必要的,但要恰如其分,保持头脑清醒。在当下,我认为要做些调控工作,重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启人心智、净化心灵、顿悟人生、止于至善、批判性思考的功能,不要被全球化所吞没,要构建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杨爱珍:我完全同意马未都的观点。其实很多学者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文化是软实力,属于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唯有文化发展起来,才能更好地凝聚人们,推动社会进步;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衬衫给世界贡献多少 GDP 就可以的。它还必须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