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高度重视文化权益在人民总体权益中的重要地位
来源:《重庆日报》 | 2011-11-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18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鲜明地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基本任务”,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全面部署。落实《决定》的这一方面内容,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条件,就是必须高度重视、深切理解文化权益在人民权益总体系中所占有的极其重要地位,切实把它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高度,认真、系统地予以坚持和贯彻。


  整个社会的权益特别是文化权益是否归最广大人民所有,是社会主义社会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本质区别


  “权益”在这里,是指人们依法应该行使和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权力和利益。一个社会形态,它的根本性质集中表现在这个社会的权益究竟归谁所有。要贯彻落实好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首先就必须把握文化权益保障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内在联系。


  一切剥削阶级社会,就它自身系列的演进来说,当然也呈现出后一剥削阶级社会比前者确实有所进步的历史特征。但是,由占全人口极少数的剥削阶级靠牺牲占全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剥削阶级,“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却是贯穿所有剥削阶级社会的共同本质。社会文化成果的享受与被迫专门从事劳动的大多数人无缘,而只被少数脱离生产劳动的剥削阶级所占有,尤其是为所有剥削阶级社会所共有的一个突出景象。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所建立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破天荒地实现了整个社会权益从由剥削阶级占有到由最广大人民群众占有的根本性历史转折。经济上,社会主义通过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因此而把为个人或股份公司谋利的资本主义生产,改造成为为全社会谋利的社会主义生产,第一次把社会经济权益落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身上。政治上,社会主义通过实行把“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内在结为一体的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一次使社会政治权益归属于最广大人民。文化上,社会主义通过使一切文化成果成为全民的财产,结束了只让一部分人独享技术和文化一切成果的状态,第一次真正把社会文化权益交到了最广大人民手中。可以说,一切权益归人民,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集中的与完整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否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它在实质上,是我们能否全面、完整地一体实践和落实社会主义全部本质的重大原则问题,是坚持还是背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问题。


  切实保障和不断扩展文化权益,是最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创造和享受经济权益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最广大人民的总体权益体系当中,经济权益确实是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政治权益和文化权益就都失去了其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要贯彻落实好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还必须把握文化权益保障与经济权益实现的客观内在联系。


  最广大人民经济权益的创造,首先离不开文化权益的保障和扩展。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权益,要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其前提,而“文化”在现时代,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在的主导因素。


  首先,作为“自然认识体系”的文化,始终主导着人类的劳动过程,并随着整个生产力体系的历史演进,日甚一日地成为了占据“第一”地位的生产力形态。自然科学文化的高下,直接决定着经济建设的水平;同时,作为社会行为体系的文化构成了经济建设得以推进的软条件。对于一个地区乃至国家能否顺畅地吸引和凝聚经济资源、推进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行为体系文化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经济进程的顺逆;再者,作为特定经济业态的文化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整个经济系统之中,并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份额的日益扩张,越来越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产业形态文化的强弱,直接决定着经济建设的兴衰。不把最广大人民文化权益的保障切实抓好,不通过这种有效保障而使上述直接决定经济建设的各种文化形态日益繁荣,最广大人民经济权益的创造,首先就会受到不利影响。


  最广大人民经济权益的享受,同样离不开文化权益的保障和扩展。最广大人民能否实现对其经济权益的享受,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是否发展,而且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不仅取决于作为权益享受对象的经济成果是否已经创造出来,而且还取决于最广大人民是否具有“享受的能力”;而这些,又都跟人民文化权益的切实保障和不断扩展息息相关。


  首先,作为“社会认识”体系的文化始终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并以其对整个经济运行的价值观导引,内在影响着经济建设的整体性质和根本方向。意识形态文化的正误,直接决定着经济建设的成败,决定着经济建设成果能否成为最广大人民权益的对象;同时,最广大人民要多方面地享受,就必须具有享受的能力,就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只有切实地、不懈地“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最广大人民经济权益的享受,才能不断获得其文化前提。我们如果不把最广大人民文化权益的保障切实抓好,不通过这种有效保障而把保证最广大人民有效享受经济权益的文化基础真正打牢,那么,最广大人民经济权益的享受,同样会受到不利影响。弄得不好,甚至还会由于主张全盘私有化的资本帝国主义文化的误导,而造成最广大人民经济权益的根本丧失。


  最广大人民文化权益的持续保障和推进,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大众根本政治权益不断实现和深化的重要保证


  政治权益直接关涉国家政权归谁掌握。对最广大人民来说当然是一个关系到其根本命运的重大要害问题。只要政治权益一丧失,经济权益和文化权益都要成为泡影。要贯彻落实好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要进一步把握文化权益保障与政治权益落实的客观内在联系。


  是否具有起码的文化条件,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否顺利推进,决定着最广大人民政治权益的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最广大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家作主,自己组织起来,“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要实现人类历史上这个最高类型的民主,当然首先必须进行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但是,仅仅通过这样的政治革命,还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最高类型民主的建设和推进问题。要真正地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必须同时创造出跟这一任务相适应的以下两个方面的文化条件。


  首先,是必须创造出相应的群众文化条件,切实地使最广大人民都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平。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即最广大人民的政治权益而言,这个一定的文化程度如列宁所说,确实是一个“先决条件”。 “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更谈不上完全自主、自立、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同时,还必须创造出相应的干部文化条件,切实使最广大干部都确立民主的文化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即最广大人民的政治权益来说,广大干部是否具有实行无产阶级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念,起着极重大的作用。只有广大干部都切实树立了处在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不但“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而且只能作为人民群众的自觉的历史工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理念,最广大人民的政治权益才能从共产党的执政文化上得到保证。我们如果不能通过保障群众文化权益而同时解决以上两个方面的文化问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就不但无法保证,而且还可能受到损害。


  能否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取得主动,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存亡,决定着最广大人民的政治权益能否持续实现。最广大人民政治权益的持续实现,就存在阶级关系的特定领域来说,取决于现实阶级斗争的结局。文化领域作为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图谋的一个直接的与主要的战场,斗争极其复杂和尖锐。西方敌对势力总要力图把社会主义各国人民的“脑子弄乱”,“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以此“把人们塑造成”为他们所“需要的样子”。我们如果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抵制,那么,他们的上述图谋就会得逞,不但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不能得到保证,而且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必将会由于我们在这场文化战争中的失败而统统丧失。因此,最广大人民的政治权益本身具有极为尖锐、深刻的文化内容。“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首先就是劳动者有没有权利来克服各种敌对势力和它们的影响的问题。像报纸刊物、广播、电影这类东西,掌握在谁手里,由谁来发议论,都是属于权利的问题”。它们如果掌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手里,绝大多数人民的政治权益就有了保证;否则,它们就都可能变质并由文化变质导致政治变质,导致人民政治权益的得而复失。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