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华夏文明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来源:儒家中国 | 2012-02-2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476

    价值和价值观是不同的,尽管价值观可能是特殊的价值。价值是什么?窃以为,价值是万物有用的、好的、正确的属性。那么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是判断价值的标准和尺度,有时是价值的解释。可以类比的是“世界-世界观”、“道德-道德观”、“人生-人生观”、“恋爱-恋爱观”等。比如说“善”,是当今世界各种文化公认的一种价值,而判断什么是“善”,就有不一样的标准和尺度了,有人认为克己是善,有人认为公平是善。又例如,各文明都崇尚“以人为本”,但东方的“人”多指“众人”,而不光是“自我”。
 
  价值观的分野,形成了不同的文明。所以我们看到“价值”往往是普世的,而“价值观”多有区别。文明的冲突,核心是价值观的冲突;文明的融合,就是价值观的趋同。
 

  在今天的不同文明的融合与文明冲突中,价值观争论的协调和碰撞越来越引人注目。过去西方人每每挑起价值观争论,我们往往避而不答或顾而言它。是不屑与争?或是不知答案?
 
  核心价值观当是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内容。五年前,我参加欧洲一次学术研讨会。一位美国汉学家在讨论文化全球化和文明冲突时,谈及 “应维护我们的价值观”,他还说那是“普世的价值观”。我问:“你们的价值观是什么?”彼答:“有很多。”我又问:“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对方一时语塞。我说:“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好像是la liberté、l’égalité 和la fraternité (自由、平等和博爱),不知我说的对不对?”对方同意并反问我:“你们东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我来不及犹豫,用中文脱口而出:“仁义、和谐、大同。”对方让我翻译,我说:“用西方语言翻译不了。类似的东方文化词汇还有‘阴阳、般若’等词汇,也只能部分意译,不能全译。”
 
  五年来,我一直在问自己:“华夏文明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想来想去,感觉虽然有很多内容,最重要的价值观还是那次“抢答”的:仁义、和谐与大同等。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发轫余羲娲,发展于炎黄,成型于尧舜,数千年延绵不辍,丰满完善,是华夏文明的支柱与脊梁。这也是数千年东亚各民族的最基本价值观。
 
  今天中国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不少是对华夏传统价值观与时俱进的发展。
 
    仁义价值观的产生
 
  一次参观故宫,出天安门后外宾问华表是干什么的,我说那是“民主之柱”。今天人们看到的天安门华表原于尧王的民主听政。史载尧在位时 “设诽谤之木”于四达之衢,广开言路,平民畅所欲言,议论朝政,即使说错也赦免无罪,现今诽谤木已演变为皇宫前华表,“华表”源于“诽谤木”。
 
  尧的时代,人类面临大、中、小三类危机。小危机是个人和各部落欲望不能自制而产生的冲突;中危机是自然灾害,主要是瘟疫、水灾和旱灾;大危机是蛮方异族的骚扰。而尧政权资源有限,仅靠硬实力号令天下是困难的,必须以德治国。《史记·五帝本纪》载:尧“能明训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德治,联合了华夏老死不相往来的“万邦”,形成了生存合力,战胜了大小危机。所以尧的时代,中国形成了“尧德”,即:民本的伦理、德治的王道、求实的学风、包容的精神和中道的哲学。孔子也极为重视道德的作用,他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尧的仁义道德观到孔子发展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汉代以来,忠、孝、悌、节、善、良等理念都丰富在“仁义”当中。仁义成为东方价值观体系中的最核心的要素。
 
  到尧舜就完整形成的王道有:和谐互敬、民本德治、大同无私、克己奉公、仁爱宽容、忠孝节义、厚往薄来、以德报德、以德报怨等……,一个字:仁;一句话:以天下为己任。
 
    和谐价值观的产生
 
  尧首创“协和”,今人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人与社会和谐(睦邻互敬)、邦国之间和谐(和谐世界、大同社会)。《尧典》称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史记》记载,尧统领天下,曾经遇到过两次大的灾祸。一次是水患,一次是旱灾。水患肆横,“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尧王根据众臣的推荐命鲧、禹先后治水。《尧典》记载,尧王时,契作司徒,旨在加强社会教育,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顺天之则,行地之道,理顺各种关系,建立伦理道德的新秩序,使社会出现了友好祥和的景象。《尧典》记尧“协和万邦”。
 
  和谐基于中道。《尚书》称:尧传舜、舜传禹皆授以“允执厥中”之道。由此,中道、中庸遂成为历代士民身体力行的法则。尧之后,中道成了东方哲学的灵魂。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三大主干的儒、道、佛三学中,“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类概念和哲学范畴。三家对“中”有着各自的理解和阐述,共同支撑代表中国传统思想精髓所在的“中道”哲学理论。
 
    大同价值观的产生
 
  一个外教说中国的文化中诞生不了华盛顿。我说,你太不了解中国历史了。
 
  民主法治既基于民意,也依赖王德,早期更依赖于王德:即拥有权力的人率先让权于公推的新贤,而不是自己放心的亲信。华盛顿如果顺乎民意当美利坚国王或终生总统,就不会有美国式民主。
 
  其实,华盛顿不是第一个禅让王权的人,尧才是。信史肇尧。尧是是黄帝四世孙。孔子删定《尚书》,端自尧、舜,不取炎黄,不仅因为尧是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人们视为仁君的典范,也是因为尧史可考可察。司马迁赞美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有外国朋友批评“以德治国”是忽略“依法治国”,这不公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要讲,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无德之国,焉有法治?治国难,治天下难,难在治不法之徒和治官员。所以既要依法治国——主要针对不法之人士,也要以德治国——主要针对各国权力人士。
 
  《史记》中说尧有和合万国之能,《五帝本纪》称尧“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在“和合”万邦时,厚德载物、厚待远近方国,通过外交手段“宾服”四夷,他的厚往薄来、和谐外交思想对维系数千年东方宗藩体系的稳定乃至中国今天的和谐外交一直发挥着重大影响。
 
  东方价值观基于人本善、人可善,善则利他,利他方可仁义,仁义生和谐,和谐生大同。古人辨别“华夷”主要依据其“道德教化”,即价值观取向。
 
  尧的合和思想后来到孔子发展为天下为公和大同世界思想。大同思想在康梁、孙文时代进一步得到完善。
 
    华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和全球意义
 
  价值观是文明体系的核心,也是文明前进的方向。
 
  华夏文明至少有四大体系:一是以仁义、和谐、大同等为核心价值观体系,一直指导中国人修身、治国、平天下,顾往、观今、瞻未来,这是华夏文明的精髓。二是以子、史、经、集为载体的文史、哲学、信仰体系,这是华夏文明的经络。三是以无数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体系,这是华夏文明的神经。四是从商朝以来公平竞争的商业精神、自由贸易传统、义利游戏规则和华夏法制体系,这是华夏文明的骨肉。四大体系,根枝相连,槎桠互抱,花叶辉映,浑然一体,构成中国的软实力的主干。
 
  华夏文明在过去近二百年西风东渐中黯然失色。然而随着本世纪中国的经济的崛起,华夏文明将顺势复兴,这比一个大国经济崛起的意义大得多,对人类发展的进步意义难以估量。
 
  今天人类也面临三大危机。小危机是与人类活动有关联的危机,包括疾病的迅速传播,大气的迅速温室化,恐慌心理的迅速传播,恐怖主义的全球化扩张,等。中危机是与地球有关联的地质灾害。人类能看清宇宙最早的3000万年的原始状态,能看清132亿光年以外的物体,却不知深藏在地表以下几十千米的世界变化。大地震、大海啸、大规模火山爆发、大沧海桑田运动会多大程度地改变生物圈?我们知之甚少。大危机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天文灾变。万一发生,人类该怎么办?是全球性的危机推动了经济和规则的全球化。
 
  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和尧时代人类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我们同样需要尧风尧德来面对未来。全球化时代应有全球化的新伦理、新公德、新规则。发轫于希腊罗马、发展于基督教、成型于文艺复兴的,以自由、平等、博爱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文明仍然有强大生命力,而以仁义、和谐、大同等为核心价值观的东方文明,给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东西方文明冲突是死路,融合才有出路。
 
  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不是没有缺陷的,需要不断包容吸收。人类面临未来的挑战需要古老的华夏文明壮大与勃兴,需要东西方各种文明的融合和包容,需要新时代人类的共同价值取向。中国当代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在与其他文明的价值观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华夏文明价值观正在丰富、壮大,体现普世性与超前性。
 
  人类的未来需要国际组织和大国的努力经营。大国,不是一堆硬件和软件堆出来的机器,也不仅是统计和计算所得出的数字和公式。笔者曾写过《大国论》:大国是为人类创造过辉煌历史的国家,故有功乃大;大国的价值观是人类的指路明灯,故有德乃大;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故有忧乃大;大国敢于创新和牺牲,故有勇乃大;大国讲诚信、有法必依,古有信乃大;大国有民主和包容,故有容乃大;大国有追求,有理想,故有梦乃大。总之,大国,世界大家庭的主心骨,是人类的靠山。大国的实力是服人的权威,而大国的价值观,是人类前进的方向。(何茂春)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