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探析
来源:甘肃日报 | 2012-05-2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289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疏理、审视,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为基本依归。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只用渔竿钓鱼,不用大挂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显然,他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破坏生态平衡。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也体现了古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比如,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宽厚处世,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意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他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可见,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提出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正如《礼记·礼运》所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用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他们设计的大同社会理想,始终引导着人们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

 

  三、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处理好理与欲的关系。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欲念。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欲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这种把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对道义价值的弘扬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老子也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无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古代文化的优秀内容,使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