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杜维明:做人比信仰更根本
来源:长江商报 | 2012-09-18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899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教授、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论坛,举行了题为《文化中国的认同问题》的讲座。

 

    讲座中,杜维明解释了文化中国的相关概念,并对胡适、鲁迅等人将中国文化全盘西化的行为提出批评。他还指出,儒家是文化中国众多传统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应该可以成为文化中国认同的重要资源。

 

    “文化中国”包括外籍人士

 

    杜维明首先解释了议题《文化中国的认同问题》的相关概念。他称,文化属于软实力,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族群、超越了语言。而如果从文化的层面来了解中国,应该包括三个意义世界:第一,是由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由华人组成的社会;第二,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即离散社群;第三,是与华人没有血缘、没有婚姻关系的外籍人士,如科学家、旅游者、汉学家、外交官,因很多外国人塑造的文化形象比本国人更有说服力。

 

    身份认同:是“中国人”,不是“华人”

 

    至于认同问题,杜维明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认同的问题越来越重要,而这与全球化有密切关系。他表示,到了二十一世纪,文化的全球化和地域化、区域化、地方化同步进行,越全球化,国家的意识越强,地方的认同性也越强。

 

    “只有对族群、性别、年龄、出生地、阶层、语言等等在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时不能选择的条件,认同和敏感,才能发展软实力、发展文化。”他以不少台湾人称自己是华人、却不是中国人的现象,说明此例,称自己坚持“中国人”的观念,“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如果把汉人和华人混为一谈的话,那以华人为主的文化中国的概念,就不能将藏人等其他民族的人包含在里面,这很不准确。必须要有非常宽广的心态。”

 

    孔子根本不是儒家的创始者

 

    杜维明以研究儒学闻名,却以文化中国为主题进行讲座,令许多前来听讲座的学生倍感疑惑。杜维明也解释了自己所研究的文化中国、中国文化的课题,与儒家传统之间的关系,他表示,文化中国的资源非常丰富,儒家传统是众多传统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维明解释说,儒家入世的传统,讲的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比信仰更根本。“只有先做人,才能选择是基督徒还是佛教徒。”他表示,儒家传统没有任何教条可言,也没有任何一个儒家代表人物或者儒家制度不可以批评。他以批评孔子为例,称孔子根本不是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之前就有儒家。“你没有办法想象佛主之前的佛教,你也没有办法想象耶稣之前的基督教,但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个人比孔子更符合儒家最高的人格。”

 

    至于儒家在文化中国中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杜维明总结说,“儒家从一开始就是关注地球、关爱人,儒家认为地球、社群、社会、人都应得到关怀。基于此,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应该可以成为文化中国认同的重要资源,但也应注意,不是说认同中国,就是要走儒家的路,这是绝对不对的。”

 

    链接

 

    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研究教授,“儒学第三期”的主要推动者。他长期致力于阐释儒家经典,同时以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眼光审视儒家传统,力图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复兴中国文化。多年来,其开拓的“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儒学第三期”等诸多论域,在国际思想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全盘西化是一种矫枉过正的策略

 

    对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中越来越重的西化现象,杜维明表示,胡适、鲁迅等为救中国,将中国文化全盘西化的行为,是一种极为矫枉过正的策略。“我们的文化传统从五四以来,再经过建国,绝大部分的积淀都是来源于西方,包括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这里面有一种悲愤的积淀,还有一种造**有理的积淀,使得我们对外面的事情做出回应时,常常不能自已,一种表现是非常的傲慢,另一种是非常的媚外。”

 

    帮其他民族“现代化”是荒谬的

 

    对于未来文化中国的认同,杜维明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他称第一希望是开放;第二希望是多元,至少是多元一体。“我们的认同和我们对其它少数民族的认同,必须要配套,我们不了解他们,就是我们做中国人有缺陷。我们不能用相当肤浅的科学主义和现代主义,来批评其他民族发展得不够好,或者帮助他现代化,这是非常荒谬的。另外,也不要用工具、理性的方式来发展中国的软实力,同时绝对要有相当深层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能力。”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