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发展思考

社会建设离不开儒家思想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 2013-10-18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621

  9月27日至28日,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俄罗斯、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儒学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12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孔子故里,围绕“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建设”的主题,就“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儒家伦理与道德教育”“礼乐传统与社会礼仪”“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播”4个议题进行研讨与对话。


  生态建设要“天人合一”


  与会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了很多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要充分挖掘这些宝贵的思想和智慧,构建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乔清举阐释了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理论,他认为儒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哲学,其理论结构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可从对天的认识和对人的作用两个层面加以认识。“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保持较高的文明水平,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儒家生态意识维持了中华民族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他表示。


  西北大学教授方光华针对中国生态问题的特殊性提出,要努力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道路,构建与我国现代文明形态相一致的生态理论,将生态理念渗透到当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使生态理念成为文明自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事务,倡导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价值观念。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教授李瑞智指出,随着中国和亚洲和平经济的崛起,以抽象、理性、信仰为基础的西方文明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为寻求全球经济的和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从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古典传统中寻找智慧。


  将“仁义礼智信”融入德育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儒家伦理在完善当代道德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提升人生境界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与价值。当代道德教育应当吸收儒家伦理中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一系列思想精华,并将这些精华融入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内涵更加丰富。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牟钟鉴指出,儒家在历史上不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集三代文化之大成、为中华民族确立人本主义精神方向,它面向社会所有的人,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提供伦理原则。儒家未来的演变不宜政治化、宗教化、工具化,应在社会德教位置上发挥作用。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安乐哲介绍说,在向西方学界介绍中国哲学和文化时,他们会使用对古典传统理论化与概念化的方法。“儒学角色伦理学”意在叙述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特道德哲学,让它发出自己的声音。它基于将人视为处于互系的观念,将人家庭角色及关系作为修养道德能力的起步,在精神上呼唤道德想象,并能激励通过人的相系而生成的道德,进而为展开道德生活的宽度与立体视角提供根据。


  台湾慈济大学教授林安梧则提倡“公民儒学”作为“后新儒学”的社会哲学向度。他提出,仁恕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治疗现代化造成的“人的异化”,带来“生命的归复”。


  儒家礼乐教化有助构建社会秩序


  与会专家认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内涵与方法十分丰富,礼乐教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道德,进而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台湾学者董金裕对《周礼》中“六艺”的源头和内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指出礼、乐、书、御、数、射的教学模式有各自的侧重和培养目标,合乎五育并进的全人教育,可作为我们今日的取法之资。


  马来西亚儒学研究会署理会长、国际儒联副理事长陈启生认为,应重新提倡传统的“礼”,重塑人们的“敬畏感”,这对于根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有着积极的价值和重大的意义。


  吉林师范大学祖国华教授指出儒家礼乐传统的化育本质是儒家礼乐文明的内化外现过程,体现出鲜明的过程性、秩序性与向善性等特征,强调缓慢渐进。“礼化”功能与“乐化”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与社会的生成与发展状态,对个体道德化与社会秩序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要实现儒家礼乐传统的化育功能,需在思维路径、资源整合、实践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长铃认为,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陈旸所著《乐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音乐文献资料,该书继承儒家传统礼乐观念,对儒家传统艺术观、音乐思想做了系统的阐述,挖掘借鉴其礼乐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能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


  加强儒家思想的多样化传播


  与会专家就儒学在历史上的多样化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给予关注,儒学的传播不仅造成儒学观念自身的流变,同时也影响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民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表示,孔子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位居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提出了“仁者安仁”这一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孟子则从性命论、形式逻辑和生命经验三大向度提升了儒家仁学的哲学思辨性与逻辑严密性。


  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院教授罗伯特·恰德强调,儒学要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必须要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在承认本土文化的价值基础上融会贯通,实现儒学与当地文化的重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繁衍过程中逐步创造、积累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复合体可称为“第三极文化”。作为主导文化的儒家文化在与其他文化派别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以及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的民族精神。把中国文化更有力地推向世界,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应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除此之外,与会学者还就儒家经典文本的解读、经典文献的版本研究、儒家的财富观念、君子人格、“忠信”观念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责任编辑:贞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