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发展思考

梁涛:儒学无法依靠宗教化的道路传播
来源:腾讯文化 | 2014-12-11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610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教授

 

    12月3日,2014年腾讯网冬季思享会“中国说”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第三板块“未来说”,围绕“中华何所有:中国能向世界输出什么”这一论题展开圆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副院长梁涛,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尘埃落定》作者阿来,孔子学院总部高级顾问,前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参与了讨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主持论坛。

     刘瑜认为,中国文化传播遭遇到的困境与官方立场有关,民间才是文化传播的最好途径。梁涛认为,中国的儒学具有普世性,但特点是不讲求传播出去而是吸引你来,也无法通过宗教化的方式来传播。阿来则认为,要在差异化中学习普遍,且民族国家这套理论背后是有风险性的,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在世界传扬开去,关键在于中国人自己信不信,能否在自己的国家治理与制度文明中体现出现。作为唯一的外籍参会嘉宾,阿克曼则表示,作为外国人最感兴趣于中国丰富的文化生态,目前孔子学院所遭遇到的困难,是因为中国还没有想明白要传播什么文化出去。以下为梁涛发言实录: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副院长梁涛

  中国的儒学具有普世性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副院长):儒学有没有普世性?孔夫子创立的儒学对今天还有哪些意义?对世界的文明有哪些贡献?我研究这么多年儒学当然它有的普世性,但是我相信,我怎么让别人也相信呢?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什么叫普世性呢?就是符合人性,可以被人接受,符合人的尊严。儒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从生活的本身出发寻找生活的意义,讲的就是生活的常道,它不为了来世、彼岸来对现实进行否定,由此重新确定某种人生的信仰。我觉得这个恐怕是它比较特殊的一点,也可能是未来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关于这个说法,很早的时候冯友兰先生就写过一个《新原道》,曾经被翻译成中国哲学的精神。他就讲中国哲学精神是什么呢?“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哲学的精神。而讲高明和中庸最好的就是儒学,中庸是什么?中庸就是生活的常道,生活之道是“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就是从生活的本身出发,但是要追求生活的超越,又解决人的安身立命的问题,所以它又是极高明的。冯友兰先生讲完这个又回过头来讲,中国还有其他各家学派,有的侧重于解决极高明的问题,有的侧重于解决道中庸的问题,讲道中庸问题的可能缺乏极高明的理念,讲了极高明的可能缺乏了这方面,他认为讲得最好的应该就是儒家。甚至他笔锋一转,认为在其他的文化之中,他没讲哪个问题,甚至否定了道中庸,然后才能确立起来极高明。这种态度不是人生应该有的态度。

     这些年儒学又出现了新儒家主义,收拾不住。不光中国的,佛教、基督教也是。不要说国内我看到传播得很快,到了国外,很多华侨也很快加入了基督教,非常之多。我看到很多华人入教后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怎么能相信《圣经》里那些创世说,那些在儒家看来可能是怪力乱神的东西,他们说在大陆接受这么多年的无神论教育,过来以后这一关真是过不去,怎么也想不通。最后咬咬牙,不想那么多了,信了再说。其实这里面就是反映出另外一个文化跟儒家文化非常不同的地方,如果你要接受它的东西必须要相信它的有神论的东西。这种有神论的东西跟科学的确有些冲突,尽管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但冲突的确是无法回避的。

     我跟杜维明先生讨论,你80年代就弘扬儒家了,这么多年虽然也有气色,但是跟人家比我们声势小得多了。杜先生说其实他们矛盾很多,从长远来看,我们这个更有生命力。我体会杜先生讲的这个就是,儒家里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极高明而道中庸,从生活的本身出发,从生活的常道出发确立人生价值的方法,恐怕给未来的人至少是一种选择。儒家里讲,和而不同,儒家里万物并遇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我并不排斥这种文化。在这样的人生态度中,刚才仁的方面、礼的方面、家庭方面,在这样大的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下,它才能得以展开的。

  儒家讲求的不是传播出去而是吸引你来

     所以,从这点来讲,我觉得儒家文化当然有普世性。但是要说到儒家文化给世界文明做了什么贡献,怎么传播到世界上去,我觉得这个问题,至少问出这个问题就是那么不太淡定。因为历来说,我们不是传教,它是一种文明的输出。传教往往一两个教士到一两个地方给你关怀,给你治病,给你讲一套不同于你以往人生观的东西,转变你的想法。儒家从来不这样干,他讲的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讲的是“夷夏之变”,“修文德以来之”。我的文明的确对他人有吸引力,自然对别人就有吸引力。所以,我们不要主动地想着我们怎么传播出去,想也没有用,用道家话讲那不够自然,不是想传播就能传播出去,我是深有同感。

  儒学无法依靠宗教化的道路传播

     我2006、2007年在法国访问的时候,和华人教会接触比较多,他们有一个教会专门做华人学社的工作,我夫人带着孩子来的时候他马上来接你,给你包饺子,做工作,当时觉得基督教家庭教会的组织形式特别好。现在儒家是“游魂”,魂不附体,它没有这个体制化的东西依托了,怎么传播?当时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就想马上回国,我要学习西方家庭教会的样子重新改造儒家,把儒家传播出去,就是想借鉴他们的组织形式。但是我一回来发现不行,根本行不通,如果你要那样做它就不是儒学了,有神论的宗教和无神论性质真的是不一样的,它就是生活的常道,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你在生活中体现出儒家的精神风帆,体现出儒家的修养,文质彬彬的修养,那就是儒家的。所以,想要走宗教化的道路的确不行。历史上康有为也想走这个道路,也走不通。所以,我马上看清楚了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但是你怎么发展,的确有这个问题。

  历史上儒学依附官僚和君主制生存

    历史上儒学是依附了官僚制度、君主制度,套了科举制,选贤与能制得以传播的。所以,当君主制一旦被推翻了、解体了,它就成游魂了,它没有这个依附就不存在了。这些年国家对儒学开始重新重视,我们什么态度呢?我们是亦喜亦忧。别人说你们很高兴吧?没有,的确是亦喜亦忧。从历史上看儒学过分靠近了权力,过分和权力捆绑在一起对它造成的负面作用和杀伤力太大了。为什么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不就是因为袁世凯抗提倡儒学,没有他们提倡,儒学还能躲过一难。

        儒学未来要靠学习组织传播下去


     儒学怎么来发展,我的体会,儒学就是要学。尽管我们讨论儒学是不是宗教,最早说儒学就是宗教,麻痹人的。这些年大家又返回来了,认为宗教是个好东西,外国人有宗教,为什么我们没有宗教呢?于是又想把儒学回到宗教上。我觉得即便是宗教,它也是非常特殊的宗教,基本上是一种信仰的话,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东西。还是那句话,回到生活的常道。

     我觉得这些年我们有一个好的情况,第一个我们希望政府不要具有破坏性,第二民间自发地设了很多书院。现在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读荀子,读孟子,读周易,一大帮人,刚开始学生读,现在社会上的人也开始来读,是一种教化,是一种文明,通过这种点点滴滴的方式把它慢慢传播下去,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比较好的传播形式。

  台湾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好榜样

     台湾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比较好的榜样,你到台湾可以在日月潭、阿里山看到另外一道风景线,那就是它的人情,中国文化的道统在台湾。

 

责任编辑:陈风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