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发展思考

“给父母洗脚”只是孝的一种表现形式
来源:中国儒教网 | 2011-08-2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652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8月20日出席广东佛山某活动时称小学生给父母洗脚是愚孝,许多传统文化应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她同时表示不赞成儿童穿汉服学习古文化,这样恢复传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8月21日《广州日报》)

    给父母洗脚的人并不一定对父母孝,而从不给父母洗脚的人也未必就不孝,也就是说,洗脚和孝与不孝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孝,作为传统道德中核心的一环,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中“愚”的成分当然要遭到无情的抛弃,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积极的一面仍然是占据统治地位的。而且,我们也完全可以并且应该赋予孝以现代的意义,比如尊重、平等。

    抽象的概念需要用具体化的形式来表现。孝,如果只是挂在口头上,就只能是嘴上的孝,虽然不是“愚孝”,却是虚无缥缈的“孝”,这样的孝,有与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呢?虽然将小学生给父母洗脚称为“愚孝”,但很显然,蒙曼教授并没有否认“孝”在传统道德中的重要性。那么,蒙曼教授眼里的不愚的“孝”又是什么样的呢?

    按照蒙教授的说法,她认为“很多人感到两个人养家里4个老人觉得责任重大”,这才是“最本质的孝道与家庭责任感”――所有的独生子女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可是,有了这种感觉就是有了“孝”吗?“感觉”谁都会有,而且想有就能有,可是行动呢?孝的行为呢?没有表现为行为的“孝”能称为“孝”吗?

    洗脚并不是表达孝的唯一方式,甚至这种方式招致很多父母和子女的反感,但是,只要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洗脚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让父母与子女之间多一些沟通,让子女更能体谅父母为家人打拼的辛苦。

    同样的道理,儿童穿汉服也“只是一种表象”,不可能达一恢复传统文化的目的,但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孩子们至少可以对传统的服饰、传统的礼仪等等产生一些感性的认识,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感性认识,也了胜于无吧。那么,即使对于培养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益无害,为什么不能尝试呢?

    没有具体形式、具体载体,只是空谈传统文化,不可能真正唤回传统文化。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否定掉一切试图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形式之后,蒙曼教授有办法让孩子们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化吗?难道在《百家讲坛》讲几句抽象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回归了吗?

 

    孔子的弟子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孝敬父母上能够尽心尽力,即使大字不识一个,我也认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传统道德中,强调的是做,而不是说,强调的是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所以,无论是给父母洗脚,还是穿汉服,都是行动的表现,只是要 “起而行动”,就比“坐而论道”要强得多。

 

    本文作者:张楠之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