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发展思考

“当代人祭孔”的衢州实践
来源: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 2011-09-2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267

进香,献五谷

今年祭孔典礼上,来宾胸花除了银杏叶、松枝外,还加了竹叶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自2004年来,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每年都会在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


  祭拜孔子始于汉朝,此后经历代传承延续,到明清时规模达到巅峰,成为“国之大典”。帝制消亡,共和崛起后,走过2000多年风雨的祭孔,一度在战事涤荡、政治变幻中忽明忽暗。


  直至1984年,山东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距此20年后,冷清了56年的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也迎来了公祭孔子的典礼。


  与众不同的衢州祭孔在新世纪里甫一现身,便引起强烈反响。穿现代人的服装,行现代人的礼仪,改“献三牲”为“献五谷”,改乐舞为朗诵《论语》章句……南宗祭孔典礼上,这些看似微小的转变,事实上都在冲破着传统仪式的桎梏。


  2011年5月,以“当代人祭孔”和“百姓祭孔”为特色的南孔祭典,被正式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有关衢州孔氏南宗祭祀仪式的争论告一段落。这也意味着,祭孔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富有时代的气息和特色。


  “我们参祭者若是身着清代服饰,孔子大概会吓一跳,以为现在又回到了清朝?”主张“今礼祭孔”的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孔祥楷风趣地说。


去“神位”二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祭孔对于衢州来说,一直是个遥远的时空回响。记忆停留在1948年的初秋。那年,孔祥楷只有10岁,但已受命担任国民政府“孔氏南宗奉祀官”。


  是年9月30日,南宗家庙举行祭孔大典,当地军政要员济济一堂。仪式由时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的汤恩伯主祭,孔祥楷当时就站在汤恩伯身边,眼前始终晃动着汤的那双白色手套。


  这,也是民国时衢州最后一次公祭孔子。在孔祥楷先生的记忆中,此时的祭孔一如古制般隆重。祭典当天,所有政府机构特别休假一天,沿街插满了彩旗,人们像过节一般高兴。


  不过,在具体祭祀程序上,却省去了一些繁文缛节。比如,参加祭典的来宾并非都穿着古装,而是着当时流行的服饰,军人仍着戎装,其他人则多为中山装,行的也是鞠躬礼而非三叩六拜;纷繁浩大的祭孔佾舞,替换成了宣讲孔子言行、齐唱《三民主义歌》……


  此后中断祭孔的56年里,无论身份、工作如何变动,这些模糊却温暖的吉光片羽始终深刻在孔祥楷先生的脑海里,如南宗家庙前那依然苍翠的百年松柏。


  1993年春,经过衢州市领导多番努力,终于将阔别家乡38年、时任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的孔祥楷先生迎回故里。


  第七十五代嫡长孙的回归,使得孔氏南宗家庙有了名正言顺的主人,孔氏南宗家庙开始“中兴”。重振家庙,恢复南孔祭典,也由此成了孔祥楷的首要任务。


  衢州市原政协主席童效武曾撰文回忆,早在2001年岁末,孔祥楷便曾和他谈及准备在孔子诞辰2555年之际,也就是2004年举行祭祀大典。


  举办祭孔大典,其核心便是“怎么祭”?仪式程序如何设置?对此,孔祥楷认为,“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祭祀活动,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时代内容。对待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弘扬,又要推陈出新,体现与时俱进,应以‘当代人祭孔’为宜。”


  “当今社会各界祭祀孔子,不沿袭仿古的祭祀形式”的祭孔定位,很快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2004年9月28日,首届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祭孔大典隆重举行,揭开了新时期孔氏南宗家庙祭典的神秘面纱。


  这年祭礼的主祭是时任衢州市政协主席的童效武,孔祥楷先生以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的身份陪祭,祭祀者都穿现代正装,行鞠躬礼,进香、献礼,念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祭孔子文》,诵读《论语》中的有关章句,以钢琴伴奏唱《大同颂》。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许多细节其实都经过深思熟虑。古礼中的祭孔要敬奉“太牢”(即猪、牛、羊三牲),南孔祭典改为献五谷;通常贵宾都要佩戴胸花,南孔祭典改为采摘家庙里的古银杏叶和古柏树叶系以黄丝带;孔子像前的牌位,南孔改为“大成至圣先师”……


  南孔祭典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刘蔚华教授观看了祭孔典礼后,意味深长地对孔祥楷先生说:“祥楷,你确实开创了一个祭祀新仪式!”


  曾参加衢州祭孔的美国学者马黛兰教授致信孔祥楷先生:“我们敬佩你们的勇气和胆识,理解你们的苦心和志向。在祭孔改革这个历史大课题前,你们的行动最有权威性,你们的行动最有影响力,你们的行动最有示范性”,“你们移走了大型铜塑行教像,你们废止了华丽的古代服饰和舞蹈,废止了牛羊祭品,废止了古乐旧器的喧闹,把钢琴搬到大成殿前是个很了不起的创造!你们去了孔子牌位上‘神位’二字,堪称大手笔。孔子是人,不是神……现在,是还孔子以人本位的时候了。”


独创“学祭”,重在全民弘儒


  南孔祭典自2004年恢复以来,渐渐摸索出“每两年一次学祭,每两年一次孔子文化节暨国际儒学论坛,每三年一次社会各界公祭”的祭典模式,并致力于平民化祭孔,将“小祭”独创为具有衢州特色的“学祭”。


  2005年,央视选取了6所孔庙、文庙,对全球进行祭孔典礼直播。当镜头切换到衢州孔庙时,人们看到的是800多名教师学生在虔诚地朗诵《论语》、齐唱《大同颂》。这中间,有600多位刚走上岗位的新教师以及100多名老教师和学生代表。


  孔子是天下读书人的老祖宗,更是普及全民教育的先行者。相较之下,那年的祭孔典礼中,惟有衢州体现出的“学”味最浓,独树一帜。


  而与社会各界“公祭”所不同的是,“学祭”时会特地在祭品中增加文房四宝,并发给每位参祭者《大同篇》胸章;参祭者佩带的黄绫胸标上,会绣上一句或两句各不相同的《论语》语录,与特制的金色红底孔子像章相配,“颂礼”与“祭礼”一起举行,“祭礼”结束,便由合唱团大合唱史诗组歌《东南阙里》。


  在此后的历年祭孔中,祭祀群体中还陆续增加了省市党政官员,普通市民,省内外各地教师,教育行政官员,外国学者,各国孔子学院代表等身影。


  尽管参与祭孔的群体在逐渐扩大,但孔祥楷依然认为,“重振孔氏南宗声名,奉祀其一,弘扬儒家德治爱民、孝悌和亲、施教黾勉的传统精神,更为重要!”他说,“纪念孔子仅仅‘典礼一下’不行,要为儒学培养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每年衢州祭孔前后,都会举行多项弘扬儒家思想的文化活动:中学生《论语》辩论赛,学子开蒙仪式,纪念孔子诞辰文艺晚会,衢州儒学国际论坛……


  临时活动之外,更有常设的弘儒机构。以孔氏南宗家庙为核心,衢州成立了孔子南宗研究中心和孔子研究所,组织研究儒家文化和南孔文化,研究其对长江以南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还先后成立孔府艺术团、书画社、摄影社、诗社、剧社,以现代艺术形式传播儒家文化和南孔文化。


  事实上,孔氏南宗素来重教重学,自南渡到衢州后,便积极兴办私塾,教化民间,直到现在,朗朗上口的少儿读书声,依然时常响彻在孔氏南宗家庙内。


  平日里,孔祥楷先生还应邀赴各地演讲,话题很多,但他始终不离一个中心,那就是“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思想是做人的准绳”。


  跻身“国家非遗”的使命召唤


  在持续经年的祭孔效应驱动之下,儒风正拂动着衢州的每一处角落。独具孔氏南宗魅力的祭孔典礼,在让衢州市民深受思想洗礼的同时,也渐渐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王霄冰,早在2008年,便出版了专著《南宗祭孔》,关注新时期的南宗祭孔仪式承载的文化信仰与特点。


  王霄冰评价说,衢州祭孔有着中国乃至全世界祭孔文化中的许多首创。“对于衢州来说,以当代人的身份祭孔,就意味着找回了一段丢失的过去。一笔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又在新时代获得了它的蓬勃生机。”


  她认为,“对于儒家文化来说,衢州的当代祭孔就意味着孔氏南、北宗的合流,并在统一中保持各自的个性与地方特色,由此为当代儒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当代南宗祭孔就意味着古老文化的又一次觉醒,一度断裂的传统又重新得到了续接和传承。”


  基于南宗祭孔的重大文化价值,在市文广局的努力推动下,2005年,南宗祭孔被列入了衢州市首批市级“非遗”名录,2007年又入选浙江省首批省级“非遗”名录。


  2011年5月,以“当代人祭孔”和“百姓祭孔”为特色的南孔祭典,又被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之瑰宝”。


  事实上,在“国遗”名录中,早有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在前,而南孔祭典跻身“国遗”,其理由与魅力到底何在?


  对此,孔祥楷先生表示,“非遗”虽广大,但后人所传承的无非是内容与形式两种,“在祭祀孔夫子这件事上,孔氏南宗家庙所做的更多是内容上的拓展并赋予祭孔以时代特征。”


  作为“当代人祭孔”的衢州实践,南孔祭典仪式的基本特征,已然昭示了其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孔氏南宗的祭祀流传800多年,具有深邃的历史特征;孔氏南宗是孔子的嫡长孙,其祭祀仪式充分地传承了孔氏宗子祭拜先祖的礼仪,具有悠久的传承性;祭祀对象的差异,是南宗祭孔与曲阜以及各地文庙最大的不同,具有家祭的独特性;孔氏南宗家庙的祭祀仪式是中国南方祭孔的样板,具有地域的广泛性;不同的时代,孔氏南宗不同的祭祀性质各有偏重,具有相当的兼容性;历代衢州孔氏家庙的祭祀者中,不但有孔氏族人、当地官员的主持,还有当地学子、士绅以及民众的参与,影响深远,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今年9月28日,在孔氏南宗家庙内进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祭祀仪式,是南孔祭典入选“国遗”后的首次亮相。


  而在此之前,约20万支刻有《论语》佳句的铅笔,已被送到了衢州全市所有刚入学的小学新生手中。


  “孩子们或许现在并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但没关系,最起码,他们对这句话有了印象。在人生的第一课上,我们要告诉这些少年,什么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相信,孩子们会因此受益一生。”守望800多年历史的孔氏南宗家庙,孔祥楷先生如今所思考最多的事,便是如何将儒家思想浸润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养成。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传薪点灯,造化未来,或许,这正是孔氏南宗家庙祭孔跻身“国家非遗”的真正使命召唤。

 

向孔子像敬献的花篮,金黄色的菊花四周围着当季的桂花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