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发展思考

由古代教育大纲《学记》看今天的教育
来源:中国网 | 2011-12-2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850

    古代教育大纲《学记》要求老师了解学生,特别要掌握学生常犯的错误,吸取教育教学中的教训,提出了长善救失的职责。

 

  其原文是:“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其大概意思是说:读书的人,有四种过失,教书的先生一定要掌握。人们在学习中,有的人错在浮躁,喜欢贪多求全;有的人不与人交往,孤陋寡闻;有的人错在不专心,见异思迁;有的人骄傲自满,学一点就停滞不前。这四种过失,是由各人的心态不同造成的。教书的人懂得了学生们的心态,然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书的重要职责,就是鼓励学生增加、发展好的方面,补救、纠正他们的失误。 就好比一位善于唱歌的人,不仅歌声优美,还能够使听众跟着他们一起唱。善于教书的人,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心智,还能够使学生跟着自己,像自己一样专心刻苦读书。教师的语言要简约而通达,教育学生的言语要细微而恰到好处,举例要少而说理却要明白透彻。这样就能让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学习了。

 

  那时学生学习的四大毛病,与两千多年后今天的学生相比,是多么惊人地相似啊。现在的学生中,有的贪多求全,想把满天麻雀都捉住,结果每一只都跑掉了;有的见异思迁,像猴子摘苞谷,摘一个丢一个;有的同学骄傲自满,半桶水就觉得好得很,到此止步。有一点不同的是,那时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图书资料,现在的学生除了与同学交往外,还有大量的纸书与电子书,电脑、电视、录像比比皆是,学习的条件与手段多得很。可惜现在有些同学在学习应试考试科目之外,就不再学习其他的知识了,心中只有考试的资料,形成了孤陋寡闻。可见,古人对读书的认识有多么的深刻而准确啊。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特别有现实意义。现在教师要救学生之失,家长要救小孩之失,为什么其中有些人老是效果不佳呢?恐怕就在于不知其心。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心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不懂学生的心行吗?即使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懂得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特别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了什么障碍。

 

  对教师的职能也说得很别致,就是要鼓励学生发展好的方面,挽救、纠正其缺失。当然,长善救失是从德育方面来讲的,现在的学生也需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啊,可不可以按古人的做法来教育我们今天的学生和小孩呢?我想是可以借鉴的。教师家长都来做这个工作,何愁不会把他们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呢。就是文化知识教育,也要鼓励他们坚持学习,及时克服在学习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家长的眼睛先不忙盯住那个分数,也不要忙着去批评小孩,逼着他们写保证书。我们考试的目的是找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缺陷,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助小孩找出并分析这些知识上的缺陷,想出补救的办法。尤其是家长,对自己子女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方法,要特别加以关注,要及时地发现其过失,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小孩的善和失又是动态的,旧的纠正了,新的又会来,不存在一劳永逸啊。

 

  现在很多教师的职能变成了单纯地传授知识,淡化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与精神的塑造,这其实偏离了人的成长规律。教师和家长应该担负起小孩全面成长的责任,不能只是搞纯知识的注入,那将会造成孩子的畸形发展。

 

  这里要说清楚的是:长善救失不是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是教师的重要职能,扬长避短则是用人的原则。对于人来说,前者是要健康地发展人,是动态的;后者是要使用人,是静态的。如果把长善救失理解成扬长避短,就失去了对人的培养。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以此来比喻教书的先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非常确切。优秀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小孩知其心,长其善,救其失的人,定能产生一种自然的亲和力,“继其志”是自然的事。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不是重复,而是进一步的补充。教书先生的语言特别重要,这里讲了三个要求。教人者的语言是育人的工具,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最忌讳啰嗦与含混不清,达,通达流畅,一听就明白,效果当然要好得多。微,含蓄幽默?轻声细语?反正是一种语言技巧,要恰到好处,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譬”的意思是举例子,还是打比喻?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当道理讲不清时,又举例子,又打比喻,做到能准确、简洁、明白地说明道理,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要求少举例子,少打比喻,而能把道理说得最清楚,就更不简单了。语言表达不清,教学目的就达不到。家长也一样,对小孩的教育也要一说中的。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