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发展思考

社会名人屡被批“出口成脏” 学者称礼仪需重建
来源:解放日报 | 2012-02-0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399

    嘉 宾:彭 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就连亲友称呼现在大家都弄不明白了,可见重建礼仪文化之紧迫。其实,礼仪是实现中国人自身和谐、人际和谐的一种重要途径。

 

  解放观点:今年央视春晚上,主持人动员全国观众向长辈行拱手礼,没想到却引来一片争议之声。有人说,用平辈之礼来敬长辈,是没文化的表现;但也有人说,倘若真的按传统磕头,恐怕会招致更加激烈的批评。一个拱手礼,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响?

 

  彭林:真是应了古人那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事要放在以前,大家可能都不会留意。因为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肚子吃不饱,想讲究也讲究不起来,对很多事情只能将就。从“将就”到“讲究”,反映了随着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民众生活品质的明显提升,老百姓对于文化、礼仪层面的东西正越来越关注。

 

  中国人讲究伦理道德,人与人之间有辈分之分。对象不同,礼节也不同。在一年、一生中的某些特殊时刻,用一种高于平辈的肢体动作或者语言将对长辈的这种敬意、尊重表达出来,当然是应该的。用于平辈之间的拱手礼固然是于礼不合,但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们一说跪拜礼,封建、奴性这样的声音就出来呢?跪拜礼被妖魔化,这是很令我痛心的。这不过是人类表达敬意的一种普遍方式。另外,跪拜关键是要看对象。比如大敌当前,你对敌人俯首称臣,这是要受到唾弃的;在权势面前屈服,这是没有气节的。可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呢,就连鲁迅这样一个硬骨头都要提倡的。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行一个大礼,这又何错之有呢?可我们这几十年来一直反对跪拜礼,并且把它和卑躬屈膝、奴性牵扯在一起。其实我认为,凡是还流淌着中华文化血液的人,对这个事情应该都很好理解。

 

  解放观点:礼仪规范无所适从,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不仅是节日礼仪,包括日常礼仪,该怎么吃饭走路,怎样与人交谈,如何称谓得体等,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状态。比如称呼这个事情,过去是一律叫“同志”,现在是“老师”“哥姐”等泛滥。我们隐隐觉得不妥,但怎样才更妥当,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彭林:礼有一个核心,叫做自谦而敬人。为了凸显这种尊敬,往往要自谦,所以古人见面的时候,张嘴就是礼:阁下以为如何。我在香港工作过一段时间,香港学校给家长的通知书,不会出现你啊、我啊这样的字眼,都是“贵家长”“敬启”“奉告”这样一套规范的话语体系。由于礼仪失序,现在闹笑话的事情可不少。甚至有些颇有层次的人,在介绍家属的时候,都自称“我夫人”。“夫人”是别人的敬称,自我介绍应该是内人、内子。最近还有个事情让我特别感慨,现在年轻人连亲戚之间该怎么称呼都不知道了,结果年前有张“亲戚关系图表”在网上受到热烈追捧。这说明,且不说社会上的交往了,就连亲友称呼现在大家都弄不明白了,可见重建礼仪文化之紧迫。

 

  令我担心的是,现在似乎还有这样一种趋势,越是不讲究,越是粗鄙,越是被大家视为“亲民”“放下身段”。有些公众人物在大的公开场合,都是我老公、你老婆这样地称呼。还有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名人骂战,有些所谓的“社会名流”被人批评“出口成脏”,他倒反过来回应“我不装高雅”。你看,他认为高雅都是装出来的。真正的遵守礼仪、上台面,反而被认为是形式主义、拿腔拿调。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现在一说“庸俗化”,好像是专指电视里那些低级的搞笑、无聊的娱乐,其实一个社会没有恰当的礼仪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加以指导,这何尝不是一种庸俗化的体现呢?

 

  解放观点:究竟怎样的礼仪才是适应今天中国社会,适应这个时代的?

 

  彭林:在反传统的大背景下,首当其冲被打倒的,就是礼。但可惜的是,在传统礼仪文化被打碎之后,我们新的适应时代的礼仪文化又没能建立起来。今天至少在城市里,传统礼仪已经基本消失了,就连婚礼都成了表演秀。社会上尽管也不乏各式各样的礼仪培训班,但大多培训高尔夫礼仪、商务礼仪、西餐礼仪,在有意或者无意地用西方礼仪覆盖或者替代中华礼仪。但这毕竟不是我们本土文化里生长出来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礼仪文明本是中华文化的应有之义,为什么要亦步亦趋去学别人呢?

 

  以礼仪文化为鲜明特征的中华文明曾经传播东亚各国,当地的文明进程也因此而受到推动。一直到今天,中华礼仪都还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这些国家。在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情况下,是时候该好好清理一下我们的传统礼仪——哪些在今天还能用,哪些应该作改进。同时,像韩国、日本,包括华人非常多的马来西亚,他们生活中还保留了哪些中华传统礼仪,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参照。盲目照搬古礼那一套也不科学,礼仪只有符合时代、顺应潮流,获得民众认可,才有可能化为实实在在的风俗和日常行为规范。

 

  解放观点:可是“随便”惯了的国人还能否适应礼仪?有人甚至认为,礼就是形式主义。我们重建礼仪文化,究竟意义何在?

 

  彭林: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非常重要。但人与人之间如何实现和谐,个人身心如何方能和谐呢?其实,礼仪是实现中国人自身和谐、人际和谐的一种重要途径。古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谐,首先要从我做起,从称谓、语言、肢体动作上表现出来,让对方感受到,同时也希望得到同样的回应与对待。这就叫“我敬人人,人人敬我”。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先人确实很高明。尊重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抽象范畴,但它的确存在,并且离开久了,要出大问题。于是,我们的先人就把这些道德规范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指导,成为一套可以操作的规范系统:对长辈应该如何敬重,父子、夫妻、亲朋、兄弟、陌生人该怎样相处。而在这种日常履行的过程中,道德也得到了内化。

 

  今天,很多人对礼仪的功能和重要性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为就是形象工程、形式主义。以至于现在每逢重大盛会,都可以看到培训礼仪小姐的浩大声势。似乎展示文明形象,只要礼仪小姐就行了。这种礼仪文化,是一种博物馆文化。真正的文明,应该体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身上。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