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发展思考

杜维明:如何我们?
来源:摘自杂志《服装界》 | 2013-01-10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100

    大概1839年时,中国GDP是世界的17.5%到20%,如同今天的美国。当时中英双边贸易全部中国顺差,由此鸦片大量进入中国。英国炮舰和中国碰撞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痛苦的历史。

 

  中国两三千年来文明没有间断,可清朝一碰撞就崩溃了。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首先就是无知,从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乃至资本价值,完全一无所知。另外则是傲慢,认为不可能向外国学习到新知识,无知和傲慢使得中国在很短时间崩溃。

 

  从鸦片战争到满洲覆亡,到军阀,再到国共抗争,一个伟大文明在110年受到了极大干扰。从1919年到改革开放30多年,每五年就有很大变化,从历史大发展潮流来看,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发展,在文化、从历史等方面都有非常好机遇。因为中国儒学,是一个学习的文明,它既向墨家又向法家学习,从11世纪一直到19世纪的中叶,又向佛教学习。

 

  美国曾经从世界学习,可二战尤其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被认为是唯一一条路。这种观点有问题,冷战时期是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挑战,现在对西方的挑战是全面的,包括生活方式,包括游戏规则,包括基本教育。作为一个具有学习文明的国度,中国还在学习中,这个大趋势是不可抗拒的。

 

  中国民族文化是宽容的,犹太教,基督教之间矛盾冲突很大。但17世纪,明代很多知识分子都接受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回教从元代也传到中国,中国文化比较宽容,能接受各种不同文明。

 

  中国文化是个对话的文化,注重和平共处,我们提出“天下”的观点,万邦和谐,希望通过对话通过讨论通过辩论解决问题,不是军事冲突。“天下”观念美国很难提出,国家利益是其最高的利益。中国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文化底蕴丰富,一方面扎根在自己本土,同时面向世界,这是一个难得的文化资源。

 

  今天我们要谈“我们”,应该用文化的观点,而不是用狭隘的视角。文化中国第一个含义是以汉人和华人为主,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泰国华人;第二个是散布世界各地的华人,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和中国结了不解之缘的一批人,可以是企业家,可以是旅游者,唯一的条件就他对中国的关怀,不一定是爱,也可以是恨,这个关怀是长期的,叫长期关怀中国。

 

  大家都知道,儒家传统,只是文化中国各种不同资源中的一种。在这个广阔的文化中国中,真正在民间具有影响的是佛教。宋代以后,儒教成为日本、韩国的文化。今天真正体现儒家气息的,韩国要比中国多。儒家被边缘化和中国人民命运有关。鸦片战争之后救亡求存的观念非常强,但当时向西方学习有很大阻力,于是就把中国文化,特别儒家的文化糟粕,和西方文化精华相比,经过几代人,我们也开始对此习以为常。

 

  在我们文化传统中,最大比例是西方。我们和我们的文化传承断裂了,有的时候变成遥远的回想。现在我们的语言,绝大多数名词,都是翻译过来的语言。经济、社会宗教、哲学,都是外来的,要想重新了解中国文化,困难很大。既便如此,中国儒家传统,仍是我们内在所在,我们的行为仍受其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即西方文化启蒙。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跨国公司、现代大学、民间组织,包括我们的服装,都是从启蒙发展起来的,包括其背后如自由、理性、人权、法、个人尊严等普世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西方文明碰到了大挑战。现在大家重新回顾希腊哲学,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儒教。1948年德国一哲学家就说:影响世界最重要的四个人物,就是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和穆罕默德。历史上没有终结,伊斯兰和儒家对西方的挑战,也逐渐成为事实。

 

  人有两种灭亡的危险,一种是核战,突然死亡,另外一种就是生态,慢性自杀。这是存活问题。另一问题,就是追求人生意义。由此21世纪开启了宗教的伟大复兴。以前认为人类文明发展是从迷信的宗教,经过程序,进入科学后,就没有人相信宗教了。但今天除了物质财富外,还必须有精神资本。除了科学技术以外,还必须培养文化能力,除了智商外还必须要有情商,还要注重人文智慧。所以中国要进步,只靠经济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支撑的文化力量,告诉世界中国的梦想可以成为世界的梦想。我建议中国要打造软实力,重塑人文精神。

 

  除了自由外,假如不注重公平正义,这个社会还不能维持。在西方,人权比主权更重要,假如我是一个信徒,你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要你尊重我的人权,我尊重你的人权,但帮助无家可归的人,不是我的法律责任,也不是我的道德责任。在儒家看来,我有责任帮你。儒家最核心的价值,这就是同情。“仁爱”的“仁”是最核心的价值。面对21世纪,世界需要突出自由突出理性突出人权突出法制突出个人尊严,也要重视正义,也要重视同情,也要重视社会和谐。

 

  最后我想提一个形象。龙翻译成英文,就造成了非常不好形象,西方文化中龙是危险的。在中国文化里,龙是包容的图腾,有火龙有天龙。中国文化,是宽容的对话型的,但主体性不会丧失,不能完全把西方的启蒙所代表的价值认为唯一价值。我们对话的对象,不应只是西方,不应只是美国和欧洲,必须要扩大,我们的智慧,不只是来自品牌大师,还有各种不同地方知识。我们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而且多加反思。如果我们坚持中国文化宽厚传统,能够从中庸这些价值语言中了解我们做人的道德,我想我们能为世界发展走出一条新路来。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