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发展思考

走近孔子,习总书记表达了什么?
来源:中国孔子网 | 2014-02-26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106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在儒学工作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山东考察工作。26日,他参观了孔府,并视察了孔子研究院。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离京到地方视察。山东是孔孟之乡,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此次视察工作,习总书记专程去了古圣先贤孔子的故里,可谓一次对传统寻根问道的文化之旅。在山东考察期间,习总书记发表了关于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的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思想深邃,论述精辟,见解深刻,发人深省,体现了新时期领导人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和古为今用的实践要求,为我们从事传统文化发掘研究与普及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勾画出了清晰的脉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山仰止,历史性的礼敬与叩访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主干,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曾经影响了中国达两千年之久。而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符号,其象征意义也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得到强化。从唐玄宗时代的“文宣王”到元成宗时期的“大成至圣文宣王”,一直到清世祖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时而沉潜低徊,时而昂扬直上,但始终平和、包容、理性地对待本民族的其他文化以及外来异质文化,吸收消化,融会贯通,博采诸家之长,从而不断引领并主导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塑造了中华民族崇文守礼、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品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思想如同仰望着高耸的山峰,令人向往,如同放眼通天的大道,使人登高望远,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远播海外,在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主,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在内的儒家文化圈,对东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座谈会上,习总书记两次表示: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表明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早在“8.19”讲话中,习总书记就着重讲了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四个讲清楚,反复强调的还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在许多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信手拈来、挥洒自若地引用儒家经典。如2013年6月5日,他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说,便引用了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喻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不同国家间要相互信任和尊重,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总书记不仅重提了这句经典,并且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诸多名言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喻于义,吾日三省吾身等等。通过娴熟地运用儒家经典,习总书记形象地宣扬了中国理念,表达了中国情怀,传递了中国力量。


  知易行难,沧桑巨变中的成长烦恼


  近代中国,社会危机频现,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中华民族将目光先是投向了东洋,后又转向了西洋,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走进了国门的同时,巨大的冲击也如影随形地考量着中华文化。从100年前新文化运动激进派的全面反传统,到“文革”的“破四旧”、“批孔”,我们不得不经历了文化激进所带来的政治激进。在全盘打倒“孔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文明和人心等诸多方面都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生产力空前提高,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之下,人们“交征利”,拼命去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客观来看,这原本符合儒家的“利用厚生”思想,但令人痛心的是,人们却忘了前面还有“正德”两个字,结果导致“放于利而行多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曾说,人类历史上的很多内战,皆由分配不均而生。


  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先生在”“五四”之后就开始反思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主张吸收西方先进理念重新审视儒学,为中华文明于“花果飘零”之际“再植灵根”,当前的儒学界也提出了“返本开新”的儒学发展新思路。整体重新设计建设蓝图,被证明是一种理性的叛逆,我们中国人至今仍然在承受由此而带来的痛苦,这并非因为传统清扫得不够彻底,恰恰因为被破坏得一干二净!近现代中国在沧桑巨变中,承受了巨大而反复的“成长烦恼”。


  其实这些问题,习总书记也都有过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并把“解药”送给了我们。他指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其中就包括一些社会道德严重失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总书记提出要加强道德建设。他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道德建设,知之不难,行之不易,重要的是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习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道德建设是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努力所形成的的一股合力,“在强调个人修身养性、注重激发公民增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自主性自律性的基础上,家庭、学校、单位、社会都要承担好自己的责任”。言之凿凿,令人信服。


  正心修身,传承先贤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在《论语》书中,共出现107次之多。那么“君子”说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按照儒学界目前统一的认识,君子具有道德性的意义,是指道德高尚而有作为的人。简而言之,君子应当具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品格特征。


  《大学》开篇指出,君子应当做到的有三件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炼君子人格,追求君子的生存状态,这就是儒家给我们每一个社会个体指出的人生道路,即:明德修己、亲民安人,也就是孔子说的“修己以安人”,最终力求实现“止于至善”这一终极目标。


  学做君子,无外乎学会做人与做事,也就是个人自身的完善和成就。我们说,学习是修己的一剂良方。实际上,“学”也是做人的门径,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切要。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孔子肯定了人只有借助于为学而达到了为人,成为君子,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完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有助于他人的幸福和安康。在儒家看来,做君子不是单纯的为了成就自己,而是利他,为了亲民安人。


  在山东考察期间,习总书记对山东的文化资源给予肯定。他说:“山东是齐鲁文化发祥地,是孔孟之乡,也是墨子、孙子、荀子等古代思想家的故里,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资源丰富。”接着,他明确指出“儒家推崇君子人格”,并现场转述了儒家对“君子”的概括,如“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义以为质”、“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等。


  所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有着崇高的信念、集仁、义、礼、智、信各种高尚品质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他们以弘扬道义和善化民众为己任,有着谦逊的气质和宽广的胸怀,能够承担起维护真理和正义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当我们踏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新的伟大创举之时,推崇圣贤君子、仁人志士,追慕君子之风,显得格外重要与必要。


  崇德行健,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追求崇高而又美好的道德境界而奋斗。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时间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对这种道德境界的认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各种优良作风和精神,都是这种道德境界的直接反映。从本质上看,党的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者和弘扬者。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国人一直懂得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道德一直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德治思想是儒家学术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统的精华。从上古时代的“克明峻德”,到孔孟的“德治”、“仁政”,再到当代共产党人对儒家德治思想的继承和传扬,儒家德治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并一直是中华民族占重要地位的意识形态。作为一项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儒家德治思想不仅在安邦定国、社会稳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修身养性、个性发展也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道德在治国为民的重要意义,重视道德力量在整合社会秩序、调控人的社会化行为的积极作用,不仅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颁布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议,还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规范、树立崇高道德理想,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习总书记对中华优秀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他指出:“中华传统美德系统完备、博大精深,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思想流派的创造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同时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绝不是仅仅体现在形式上使用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和表达习惯,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内容上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遗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古为今用,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问题,把这种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随着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愈益彰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相融合,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一融合的过程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过程;融合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融合的最主要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价值体系。


  全球化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人具备更为宽广的人文精神和视野,更需要突出对话与沟通,而这成为人类能不能和谐共处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复杂的思维则必须有一个复杂的人文精神作为后盾。从这个角度出发,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正可以避免西方人文主义的盲点,回答全球化时代提出的问题。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是推己及人。仁是一种内心的敏感和对自身最内在价值的承认,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创造力和觉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具有涵盖性的价值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发源于中国却容纳广阔。及至由于亚太的兴起而被重新审视,儒家文化亦从未以强势文化的形势出现过。而对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而言,儒家贡献非凡。此外,儒家是强调内省的,它所强调的“学”是强调着自我的完善和动态发展。而在这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这,对于当代世界尤为重要。


  同时,儒家的原则是“现世”的,儒家所创造的“目的地”不在于“彼岸”的外在现实人生,而是现世的生活。于是,保有着“天下为公”的理想,儒家保持着对文化、社会和政治的批判,保留了积极入世的心态。这些思想理论,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复兴之梦,“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文化自信


  在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个传说:北宋初年,有一位宰相叫赵普。他曾对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说:“《论语》二十篇,臣用其中一半的智慧辅佐太祖打天下,今天来用另一半的智慧辅佐您打造太平盛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论语》以及其他的儒家经典确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努力践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儒家文化的价值追求,树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013年,中国孔子基金会曾主办过一场以“中国梦与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从“中国梦”的思想资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梦”与“以民为本”的思想关系、“中国梦”与时代特征,以及“中国梦”的实现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


  其实,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中华民族始终在不懈地向往与追求。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尧、舜、禹,再到夏、商、周,中华民族的中国梦逐步明确清晰。所以,儒家经典《礼记》中就提出了“天下大同”。这一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设想,成为激励代代中国人的终极梦想


  禅让制时代终结之后,“大同”社会变得越来越遥远了。为此,在最终目标遥不可及的情况下,孔子又提出了一个中长期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小康”。儒家认为,在“大同”社会里,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和谐。这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小康”则比“大同”低一个层次,是建立在小生产、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世袭社会,但即使这样,只要像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六位圣贤那样,以德治国,做到治理有方,就会实现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儒家的“小康”与“大同”是封建社会形态下的朴素理想和至高追求,也是古代中国的中国梦。为了这个梦想,仁人志士和封建士大夫们在旧中国的漫漫长夜里苦苦追寻了2000多年。古代中国的中国梦虽然没能够实现,但它却是一盏不灭的灯火,永远点燃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中国梦”正展现出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更好地展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现实可能性。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弘扬和发展,对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道路选择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必将继续激发整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从而历经磨难而永不低头,饱经风霜而更坚强。


  身体力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最近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以及其他场合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和一系列的精辟论述后,我们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下面我从中国孔子基金会的角度,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讲话精神再谈一点设想和工作上的打算,也希望能够得到与会专家的指教。


  中国孔子基金会作为一个以弘扬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为宗旨的全国性的文化学术基金组织,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曲阜讲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习总书记的曲阜讲话为我们研究、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习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研究要起到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对我们有很大启示。这次中国孔子基金会同国际儒学联合会以及孔子研究院共同主办“儒学工作专家座谈会”就是希望大家共同携手来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就中国孔子基金会来说,我想我们主要从研究、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三个方面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曲阜讲话精神,这也是我们今后几年重点要抓的工作:


  一是开展广泛的横向联合,资源整合,加强学术研究。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工作战略是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成为传统文化研究的组织推动者。在山东我们已经与孔子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全国我们已经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孔子学院总部、四川大学以及全国省级以上儒学团体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与我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下一步我们还要与更多的单位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组织支持服务好专家学者。在研究方向上,要重点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系列学术活动与研究。


  二是打造孔子文化品牌项目。以项目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这几年我们面向社区、行业开展的孔子文化进机关、企业、学校以及“《论语》普及工程”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我们先后在四川成都、山东济南、临沂建立了多个文化社区,与山东省立医院联合出版了《医患论语》,在济南公交系统开展了“公交论语”活动,推动了传统文化社会化、生活化、现代化、年轻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四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这项工作我们将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打造更多的文化社区,让家风家训、孝心工程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开花、结果。


  三是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打造“孔子文化世界行”活动。这项活动我们已经实施了5年,足迹遍布了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文化讲座、书画展、图书捐赠、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来传播中华文化,受到了所到国家的欢迎。我们这项活动被评为“第十届山东省对外传播外宣项目奖”和“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习总书记的曲阜讲话让我们做大做强“孔子文化世界行”这个项目更加充满了信心,我们将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创新形式,持续做好“孔子文化世界行”这个项目。在这里也向大家发出郑重邀请,希望大家参加到我们这个交流项目中来,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贞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