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历史课堂

《论语》的形成
来源:豆瓣 | 2012-05-08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291

    今天的人们带着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像《论语》这样的书,便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著作。 甚至很多人引用《论语》的时候,也常常把有子、曾子、子夏等人的话,当成孔子的话。但是,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论语》定本,绝不是孔子所手订,甚至不是孔子的学生所手订,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中多人记录、整理,多个版本的长期流传、编辑而最后修定的。 
      
    当我们面对《论语》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论语》到底是谁编的? 《汉书·艺文志》中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在这里,班固比较笼统地说“弟子”与“门人”。但是,到底是哪些弟子门人呢?因为孔子之后,光是看《韩非子》的记载,便可看到儒分为八派,而七十子及其后学,传习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人从《论语》的蛛丝马迹中去寻找这本书的编辑者。郑玄《论语序》曾说《论语》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后来,又有一些学者根据《论语》中对孔子弟子是否称“子”来判定《论语》的编辑者。在《论语》中,涉及有若、曾参的,都称为“有子”和“曾子” , 唐朝的柳宗元由此断定《论语》是他们的弟子编的。但是到了清朝,刘宝楠《论语正义》指出,《论语》中对 闵子 骞 、冉伯牛和冉有也各有称“子”。刘宝楠由此认为, “ 当时弟子惟有子、曾子称子,此必孔子弟子于孔子没后,尊事二子如师,故通称子也。至 闵子 骞 、冉有各一称子,此亦二子之门人所记,而孔子弟子之于二子仍称字,故篇中于闵、冉称字,称子错出也。 ”应该说,刘宝楠的解释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论语》的原始结集已经如此复杂,而它的版本流传,以至于最后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版本,便更加复杂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经过楚汉之争,一直到汉惠帝四年,才除挟书律,民间书籍可以自由收藏,自由抄写,自由流通。这时距离孔子逝世(前479年)已经近三百年。此时,民间流行着两个版本的《论语》。第一个是《鲁论语》,为鲁人所传。《鲁论语》的篇章次序,和今天我们流行的《论语》相同。汉代时,传这个版本的《论语》者,有 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及子玄成、鲁扶卿太子太傅夏侯建、前将军萧望之等人。第二个版本是《齐论语》,为齐人所传,它的篇次,除了我们今天流行版本中的内容,还多出《问王》、《知道》两篇,一共是二十一篇。传习这个版本的,包括昌邑中尉王吉、少府朱畸、琅邪王卿、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等人。与《鲁论语》相比,《齐论语》的特征,除了多出两篇,内容还比《鲁论语》更多一些。后来,又出现一本《古论语》,即从孔壁所出,用古文写成的《论语》版本,这个版本有二十一篇,分《论语·尧曰》篇“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以下另为一篇,名曰《从政》。孔安国为之作传,后汉马融也为之做注释。清代、民国学者在整理《论语》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功绩,从他们的整理的成果,如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程树德的《论语集释》等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些版本差别的蛛丝马迹。而1973 年 在 河北定县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论语》, 篇幅约是今天版本的一半,而 由于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五十五年),故 这个版本为我们留下了现行《论语》之前的古代版本 。 

     
   《论语》从三个版本到我们今天流行的版本,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关键人物,是汉成帝时期的张禹。张禹一开始师从夏侯建学习《鲁论语》,后来又从庸生、王吉学习《齐论语》。他按照《鲁论语》二十篇的篇次,综合《齐论语》,删除烦惑,善者从之,编成一部《张侯论》。这是《论语》的第一个综合改订本。后汉时期,注经大家包咸、周氏为这本《张侯论》做注,并列于学官。 关于这个版本,我们现在已经不得一见了。 

      
    第二个阶段的关键人物是郑玄。 郑玄 生活于东汉之末,是经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 遍注群经,既有古文,又有今文,还有纬书,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古论语》,重新注 释, 根据《经典释文》所说,郑玄校正了《论语》五十 事。 何晏《论语集注》出现以后,郑玄的《论语注》便渐渐失传了。直到清代,朴学兴起,注重汉学,尤其注重郑学,当时的学者们纷纷到广博的书海中捞取郑玄的言语痕迹,做了很多的郑玄佚本。清代为郑注《论语》集佚的,便有王谟、宋翔凤、马国翰、袁钧等人,尤其是马国翰的《玉翰山房集佚书》和袁钧的《郑氏遗书》最为完备,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甚至把能够收集到的郑玄注解全部写进去进行疏解。敦煌文献的出现,带出了郑玄《论语注》 近40卷 。这些都为今天重新理解郑玄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到了三国时期, 魏吏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一共八个注家对《论语》的注解,并增加自己的见解,编写成一部《论语集注》,正始时期上书皇帝,盛行于世。这本书一出,便成为最权威的版本,直到宋代,邢昺为之做疏解,列于学官,到了清代,则被编入《十三经注疏》之中,成为我们今天最流行的《论语》版本。

 

    在古代,由于抄写、流传、保存的艰难,有极多的佳作在流传过程中,灭于战 火,没于名山,毁于虫蠹。在《论语》的版本流传史上,《张侯论》出而三论微,《论语集解》出而郑玄注本佚。幸而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作者,都把这种编辑视为继往圣之绝学的工作,所以都尽一个时代最大的努力,去发掘《论语》中的精神并通过注解复活这种精神,这使华夏族往圣先贤的思想,虽经无数风吹雨打,无数连绵战火,而最终得以绵延不绝。 
 

 

责任编辑:贞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