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历史课堂

古人为什么崇尚兰花
来源:新民晚报 | 2013-04-2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355

    孔子周游列国,因处处运厄而以兰自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有孔子《猗兰操》一诗,是说:“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授琴鼓之。”孔子这个自喻深深地影响着后人。一是它自身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二是它通常生于幽谷,长在深谷,少人涉足,鲜为人知。这两个特征,引起古今文人浮想连翩,争相自况。

 

  明宣宗朱瞻基,考虑到在野尚有许多具有才华而未能出仕者,也写了首《猗兰操》:“兰生幽谷兮,晔晔其芳。贤人在野兮,其道则光。嗟兰之茂兮,众草为伍。於乎贤人兮,汝其予辅。”《草木子》作者叶子奇《塘上闻兰香》诗:“大谷空无人,芝兰花自香。寻根竟不见,茅草如人长”,悲怆感喟之中,寄托着深切的同情。宋代浪子和尚惠洪,作《早春》诗而以兰自比:“山中春尚浅,风物丽烟光。涧草殷勤绿,岩花造次香。浮根争附络,细叶正商量。好在幽兰径,无人亦自芳。”宋人徐集孙在京师附近做官,因为清廉而少俸,对菊花的感觉是“随地铸金钱”,对兰花的感觉也就成“淡淡九畹质,雅好住山林。幽香不求知,伯夷叔齐心。世道不复古,纫佩取骚吟”了。唐诗仙李白虽说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其《孤兰》诗因兰而感慨:“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同一《种兰》题,唐代陈陶写过:“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春风长养深,枝叶趁人长”。宋代苏辙则写:“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邻细叶巧凌霜”。两次登上丞相职位的南宋郑清之,有一次在竹子的下面见到一丛兰花,其孤高之状,使他吟出了如下的诗句:“竹下幽香祗自知,孤高终近岁寒姿。垂杨曼舞多娇态,倚赖东风得几时。”

 

  现代人咏兰最著名的当数陈毅元帅,“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冬夜杂咏·幽兰》)在1960年那个国际大背景下,此兰与彼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已经定格为经典。

 

 

 

责任编辑:贞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