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苏州文庙 > 最新资讯

美文|文庙的秋天
来源: | 2015-11-2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233
阳光明艳,一地金黄的落叶踩上去寂然无声,苏州文庙沐浴在一个古老而悠远的秋天。 泮池,水隐隐发绿。水面上架着一座精致而曲折的小石桥,衬托着棂星门斑驳的色泽,愈发显示出时光的悠久和沧桑。西边的石壁上雕凿着一组图,讲述了景祐二年(1035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时于此处兴办府学的光辉史籍,刀刻精细,遒劲有力,神态逼真,仿佛展开了一部浩瀚博大、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洋洋洒洒,令人顿生敬仰之情。 我穿过青松丛,抬脚从正门进入园子。抬头见那些参天的古老树木,仿佛不老的神话仍在一个劲地疯长,远没有停歇下来的意思。这些树木,光听它们的名字仿佛就触摸到了它们的年龄:银杏、梓树、松树。我抚摸着沧桑虬劲的树皮,解读文庙悠久古老的历史,亦感悟着苏州古城深厚博大、源远流长的文脉。这也许就是大家常说的“接地气”吧!我想:这些树木的根一定深深扎进苏州古城的地基之中。 园子里有好几棵银杏树,东边三棵同龄的老树星身上钉着牌子:北端的“福杏”,641岁;中间的“连理杏”,641岁;南端那棵无名银杏,641岁。园子西北端那棵“寿杏”,841岁;中间三棵并排生长在一起的“三元杏”,203岁。除此,东边一棵梓树,193岁;东南角棂星门前也种着一棵梓树,113岁…… 为什么我要认真地记录下这些老树的年龄?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还想把它们的繁茂虬枝描摹下来,把它们的坚韧精神讴歌出来;可我只是默默地抬头仰视着,如同仰视着一个个伟岸的身影。 园子西边,一排密密的青松郁郁苍苍,挺拔葳蕤,映衬着墙壁上古旧的碑刻文,厚重而博大。时光更迭,岁月如梭,历史文化在青砖上泛着光芒,如一条永恒流淌在岁月原野的河流,被银河系记载。 风雨如磐,岁月摧人。这些老树用不变的坚韧和执着,坚守着这座园子,见证着苏州古城的风风雨雨。树皮斑驳,枝条虬杂,丝丝缕缕刻印在树身上的裂缝述说着,一圈圈密匝匝的年轮构成了一部浩瀚繁复的史书。 此刻,这些年年繁盛凋零的古老树木,一片片从来没有改变过叶脉纹络的金黄落叶,散落在文庙四周,飘洒在游人的脚跟边…… 有一片树叶飘落在一个永恒的石刻圣像前:孔子。也许,这尊石像才是最读得懂这片树叶的人。孔圣子,一个身影临风挺立着,衣袂隐隐泛着青苔绿,神情恬淡,手捧卷册,目光炯炯,笑纹深邃。 历史上,上至京师、下及府州县驻地城市,每座城市至少有一座奉祀孔子及儒家代表人物的庙宇,人们习惯称之为孔庙,其实它的正式名称就是文庙。文庙,顾名思义就是思想文化的代表,城市文脉的所在。光绪皇帝题颁的“斯文在兹”,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文庙在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史载,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的次年,在南园遗址上设学立庙,庙学合一(即文庙府学合一)。苏州文庙府学旧制伟岸,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当时,范仲淹聘请名家授制,办学有方,一时名闻天下,成为各地效仿的楷模,影响深远。苏州人,应该永远感谢这位伟大的先知先贤,正是因了其“我家独占贵地,倒不如让出建学,使士人都在此受教育,公卿将相不是更多吗”的高瞻远瞩和高风亮节,为这块天堂风水宝地绵延不绝的文脉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状元”的出产地。 文庙,在文脉昌盛的古城苏州成了一处具有特别意义的地理坐标。 苏州文庙,现又被用作苏州市碑刻博物馆,也是苏州地区最大的古玩市场。馆内的碑刻主要分为三部分:清代工商经济碑廊、四大宋碑陈列馆和明伦堂科举陈列馆。我在碑廊前驻足良久,仔细揣摩。“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简称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为南宋刻石。天远地大,纵横捭阖。特别是那幅依然清晰的“平江图”,让人一下子跌进清晰而遥远的梦。 文庙,一幅色泽斑驳的古画,镌刻在古城苏州的秋天。一墙之隔,传来苏州中学莘莘学子们年轻的读书声。古城苏州焕发着新的生机,传承着千年文脉,博采源远流长之治学风范,培养了一代代学之骄子,造就了无数国家之栋梁。 作者:顾小英 江苏省作协会员 吴中区作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