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太原文庙 > 最新资讯

山西首场笄礼举行 太原文庙见证女子成人礼
来源:山西新闻网 | 2010-09-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522

美丽的汉服,端庄的仪式,成长的仪式原来可以这样优美
  

  
    断代数百年的女子笄礼首现太原文庙
  

    2010年8月8日下午的太原文庙。古树的浓阴隔开了太阳的强光。一向不多的游人,被幽雅的古乐与吟诵声吸引,三三两两聚拢来,驻足于国学大讲堂前的青石广场。 

 
    “笄礼开始,请笄者入场。”一声清脆的高呼,将一位身着鲜艳粉色汉服的少女从更衣的东房中迎出。她由一位年龄稍长的女子陪伴,身后跟随着三位手棒托盘的女子,以铜盥净手,用木梳理妆。然后目光垂视地面,双手交叠相合,拢于胸前,随引导者缓步进入场中,面向南,向父母及观礼宾客行揖礼。除围观的游客外,参与仪式的众人也都身着汉服。母亲的短发、父亲的眼镜,与宽袍大袖并未显得不协调,反更显出一种长者的庄重来。父亲向来宾致简单的欢迎词后,少女立身跪坐于席上。一位年龄更长些的女子为她梳理起乌黑的长发,梳成一个发髻,再戴上漂亮的木簪。少女起身,向眼前的年长女子行礼作揖,以示答谢。 

   

    美丽的汉服,端庄的仪式,前所未见的氛围。围观游人惊讶而欣羡地观赏着这一幕,不时有人低问:“这是在干嘛?又不是拍戏。” 

 
    这是一场笄礼,为山西首场女子成人仪式。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将成人之礼列为开篇第一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笄礼,是中国古代汉族女子的成人礼,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礼节之一,可与婚礼并重。过去在民间,它被俗称为“上头”。笄,就是簪子。自周朝起,贵族女子在订婚之后、出嫁之前三个月,要举行笄礼。年龄段可以在15岁至20岁之间。

  
    在这场仪式中,主角少女称为“笄者”;侧立两旁的女子称为“赞者”;仪式的司仪称为“赞礼”;引领笄者父母、正宾、笄者入位者称为“摈者”;为笄者梳头盘髻的年长女子则称为“主宾”,在古代,主宾须由德才兼备的女性长者担任。正宾为笄者梳头加笄后,笄者更换素衣襦裙,这一仪程被称为“初加”。笄者向父母行礼后,赞者为笄者除去发笄,笄者更换曲裾深衣,正宾为笄者簪上发钗,这就完成了“二加”。笄者向正宾行礼后,再更换大袖长裙礼服,将发钗更换为钗冠,称为“三加”。 

 
    这三加的服饰,层层递进,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的成长过程——采衣(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曲裾),是世界公认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是隆重的大袖礼衣,反映了汉族女子雍容大气、典雅端丽的审美取向。  
  

“三加”之后穿上大袖礼服

 

    三加之后,由执事摆好醴酒席,笄者行礼后从正宾手中接过醴酒,轻洒于地面表示祭祀天地,然后象征性地抿一点酒。这叫“醮子”。 
  

    之后由父母为笄者取“字”,这是成人的一个象征。拜谢父母,聆听长辈勉训。最后与父母并列起立,再行揖礼谢众人。笄礼至此全部结束。整个仪式持续一个多小时。 
  

    在每一场仪程中,都由赞礼为大家宣读解说。如:“吉月令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绵鸿,以介景福。”(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开始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希望你摒弃幼小的心志,造就今后的情操……)“吉月令辰,乃申尔服。饰以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再一次为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使你的仪容具有成年人的威严,同时今后要慎重地注意自己的品行……)

   

    这场山西第一笄礼,它的主角,是一位90后成员,山西省某中学高二女生小彩。她即将年满18岁。  
  

    当下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探寻与发扬
  

    太原高二女生小彩事先并不清楚自己成为了山西首个笄礼仪式的主人公。仪式当天由于紧张和激动,她与父母回避了所有在场媒体的采访。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深情总结笄礼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作为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冠笄之礼,对中国人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它表达了家长对子女成长的良好祝愿,也让冠笄者体会到了今后应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它对我非常重要。” 

 
    小彩与传统文化的结缘,起于一个小女孩对美的热爱。古装影视中那些美丽的衣裙,成了小彩最初的向往:古代中国人的服装,原来那么美。上高中后,她知道了它的名字:汉服。

  
    她由此加入了一个网络交流的汉文化群,一点一滴积累起关于汉服、关于冠笄之礼、关于中华源远流长的智慧与文化的知识。她用零花钱购置了自己的第一套汉服,参加了群里清明、端午、七夕的汉服活动。当她随一群身着各色汉服的青年在晋祠公园、汾河公园,或分花拂柳弹琴吟诗,或穿针引线乞巧拜月时,她越来越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那份深厚与静美。

  
    群里发出笄礼的倡议,她立刻踊跃报名。“本想在18岁生日那天举行,但到时正是高三功课会非常忙,就提前到这个暑假了。”  
  

    小彩开始了紧张的准备。盥洗之礼用的盥器、洗器,是从网上寻觅购买的。自己头发太短,找假发配合。三套笄礼汉服,由汉服圈中朋友热情赞助……她也告知了一些同学好友。小彩希望能够扭转大家对汉文化的误解。学校里曾布置过一个社会化课题研究,小彩的研究内容就是“汉服与校服能否融合”。听她阐述完,台下的老师多半不置可否,有一位提出质疑:“研究本身很缜密,作为一个文化方向也无不可,但这个研究不能落实啊。学生在学校里怎么穿啊?”  
  

    2010年春天,农历三月初三,古时的女儿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汉风社在校园里举行了一场古风浓郁的笄礼,成为安徽首场集体女子成人礼。同一时间,在上海虹口区和平公园,在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一场由青年学生和白领主演的“笄礼”仪式也在上演。  
  

    小彩缓缓说:“穿上汉服,迈开步子自然舒缓安详,你不可能浮躁。我觉得自己特别美,是那种非常安静纯净的美。国学素养是通过礼仪表达的。从传统文化中我学习到了处世的态度。笄礼,是非常庄重的,反映了先人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视程度。我希望以后人们都能够重视自身的品性与成长。大家都以为我们这一代不懂事,其实是放大了我们的缺点。在文化追求上我们被误解为盲目愚昧。其实我们也非常喜欢传统文化。”  
 

    她收集了许多碎布,自己动手为四个月大的小表妹做了一身“百衲衣”。山西汉服群群主“马前卒子”,是这次笄礼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25岁的他,成了山西汉服推广运动的主力。从建群时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上至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下至90后,其中不乏擅长古典诗词歌赋、琴筝书画者。每次活动,大家都受益匪浅。“我们穿汉服,总有许多人以为是韩服或者和服。还有人以为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如旗袍马褂也可以叫做汉服。其实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代扣系结,显得洒脱飘逸。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主要有“上衣下裳”(裳指下裙)、“深衣”(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襦即短衣)等类型。

  
    “汉服让我们明白,原来传统文化看似高深枯燥,其实门槛一点也不高。它完全可以融入生活各个层面。它是活生生的,不是存在于博物馆中的。它是美好的。只要你愿意接触。精神的诉求与物质的把握一点都不矛盾。”他的网络签名是“着我汉家衣裳,扬我汉家风范,传我华夏文明,身先士卒,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学者希望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作为此次笄礼的协办者之一,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理事、山西文瀛书院主人“泉水清涛”这样点评这次笄礼:


  在中国,凡大事必有礼,以纪其盛,以志其事。比如入学礼、成人礼、婚礼、寿礼、乔迁礼、开业礼、奠基礼等等。这些礼——准确地说这些仪式的实质,是通过一种特定而庄重的形式,表达一些精神层面的重要价值,比如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履行,对其他集体成员的尊重与承诺,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和强调等等。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与断裂,大部分“礼”都成了一种流于形式,甚至成为铺张浪费的请客吃饭、豪华张扬。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就是说,所谓礼,绝对不仅仅是由物质层面来体现的一种简单形式,而是一种由核心价值观所指引的“有意味的形式”。这次女子汉服成人礼,就是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中国传统礼仪与精神很好的继承与体现。我相信,这样的成人礼,比起只是请客吃饭的那些成人礼来,会更具有重大的人生意义。比起吹蜡烛分蛋糕的西式生日庆典来,也更有文化含量和民族精神。  
  

    我也衷心希望,以后有更多的青少年能采用这样的形式,给自己的成年做上一个美丽的标记。  
  

    另外,这次女子笄礼的场所比较特殊:文庙,孔子所在的地方。这又大大增强了其丰富的文化象征和时代意义。文质彬彬,斯文不断。男女平等,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