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庆典民俗标签 > 公益活动

“一介布衣”辞职创办书院传播国学
来源:新华日报 | 2012-01-0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971

汉风先生与彭城书院

 

    2012年新年。徐州老城区的户部山,寒风清冽。古色古香的彭城书院,穿着中式对襟棉袄的汉风先生在门口迎接。入院,腊梅插瓶,木凳井然。

 

  右转上阁楼,即入汉风先生十余平方米的书斋。主人请记者坐下,双腿盘于一只蒲垫上,弄水侍茶。无须寒暄,很自然地,我们开始了一场直抵思想深处的长谈。

 

  “我的生命全部,就是彭城书院”

 

  话题就从这一杯茶开始。汉风先生从古陶坛里舀出水,他说:“这是5年前落于户部山采于梅花树上的雪水,我埋于古树下,今年入冬取出,蒸馏净化后,又放入坛内。请品尝用天水沏的好茶!”

 

  难得这份雅兴。汉风说:“是雅兴,更是因缘。要有因缘,陌生人才能坐在一起喝到这一壶茶,我创办彭城书院也是这份因缘。”

 

  2007年5月1日,汉风先生辞去所有社会职务,在徐州户部山上租了现在的房子,全身心创办全国第一家纯公益性的国学传播机构——彭城书院。书院所有的教学活动,讲学、培训、茶会、诗会等都不收费。“一场讲座即便只收一块钱,也会把很多人挡在门外,这与书院的宗旨相悖。我们不收听课费,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汉风说。

 

  “人活在世间,有无尽的现实职责和义务,你对家庭对父母有没有内疚?”记者直言不讳地问。“决定辞职办书院前,我和妻子谈了一晚。她说,你喜欢的事情你就坚持做,家我来养,你自己养书院。“我爱人有时跟儿子开玩笑:‘你爸爸不是出去讲学就是在书院讲学,咱不要你爸爸了。’儿子站起身来说:‘这哪能?!我爸爸传播国学,爸爸没钱,我把我存钱罐里的钱给爸爸。’”

 

  “五年前辞职办书院,我没告诉父母。第二年《彭城晚报》上登了我的消息,春节回老家,父亲问我,我只好奉告。没想到父亲拍拍我的肩说:‘儿子,你做的是好事,既然是好事,就要做好。’我妈妈说,‘我们有退休工资,目前身体也好,不要记挂我们。’就这两句话,我从心里感谢父母。”

 

  汉风欠身给记者添茶,心气淡定:“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我现在做的是一份‘无我’的事业,如果我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是最大的孝和爱。”

 

  “我想特别说明的是,书院目前聘请了50多位文化专家,他们都是分文不取,义务讲课。房东知道我做公益国学讲坛,坚决不涨价!5年来,周围的房价不知道涨了多少,但彭城书院的房租还是2万一年。5年里,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共同呵护书院的成长。”汉风做了个拱手作揖的手势,无限感恩。

 

  远离尘嚣,在国学浸染里安静下来

 

  汉风先生给记者一份“九九消寒图”:“这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从冬至开始,日填一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九九之后,春回大地。”

 

  正如这“九九消寒图”,汉风力主用亲近的方式将国学毫无隔膜地穿越回现代人的生活中。五年来,每到二十四节气,书院都以茶会为媒,推出《中国文化精神》系列讲座,与大家一起反思中国文化的价值。今年的立春茶会,汉风先生拿出朋友赠送的九华山禅茶和书院学友当晚送来的圣泉寺山泉水,与现场来宾烹雪品茶,共造“天地一瓯春”的意境。

 

  书院开坛以来,已义务举办国学讲座950余场,四书五经、诗词楹联、园林建筑、戏曲音乐、佛法道学等无所不包。来自全国10余个省市的10余万听众现场聆听了国学专家们的讲座,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这里,国学博大精深,深邃到直抵灵魂,使很多人在喧嚣生活里找到安放心灵之所在。连云港一位开琴行的企业家史桂春,每个月都来听国学讲座。“有次听汉风先生主讲李渔的《闲情偶寄》,那感觉那气氛,让我一下子有了‘明月清风’的感受,真是‘一念心清净,万朵莲花开’。”

 

  徐州师范大学学生周碧文在书院听了一年的国学讲座:“我喜欢户部山戏马台一带的高古气息,追忆着那夕阳下山、整个山峦皴染一层淡淡金色的场景。在书院,我找到‘自性真心’这几个字。”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被‘物化’的时代。”汉风先生说,“我创办彭城书院,只是出于一个读书人的良知,让这个社会多一点回归传统与向善的力量。”

 

  传统滋养孩子,立文化与品行之根基

 

  为了在少年儿童中撒播国学的种子,书院利用周日和寒暑假期,常年面向4至13岁孩子开设国学启蒙暨圣贤经典诵读班。从2007年暑假到现在,1600余名儿童在这里接受了国学启蒙教育。

 

  “不是有口无心地诵读,不是穿穿汉服的浅薄文化秀,而是尽可能让孩子领悟国学的精髓。”汉风说,“比如,我们举办二十四节气茶会,我们带孩子去乡村夏令营,我们去外地游学,就是想提醒孩子,不能也不该忘记大自然的存在。我小时候生长在乡下,童年的记忆是由阳光、月亮、星星、田野、庄稼、昆虫、鸟禽以及与此相参差的农事、物候、季节、劳作等组成的。而现在的孩子,行走于钢筋水泥之间,目光被高楼所阻,耳膜被尘沙覆积,对大自然的触觉日益萎缩。”

 

  “童蒙养正,少年养气。”汉风反对那种说教式的道德教育,主张“在身体力行、耳濡目染中培养孩子的文化与品行之根基”。

 

  周芯羽小朋友,从幼儿园起就参加每周日的国学启蒙班。“5年里,孩子的品行在润物细无声里得到端正。”她的母亲说,“有一次,书院邀请张铎老师来讲元曲,张老师年过古稀,汉风先生细心地为他打印2号字的讲义;发现杯子里的水凉了,连忙换一杯;张铎老师提及他,他便起身鞠躬……那天没有汉风先生的讲座,但是他却实实在在给孩子们上了一课!”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