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保护利用 > 保护与利用

揭阳孔庙的保护与利用
来源:12届中国孔庙保护协会论文集 | 2009-04-12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106

 

    一、揭阳孔庙的历史与现状

 

    揭阳孔庙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韩祠路口,是供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古代培养揭阳莘莘学子的官方最高学府,故也称为“学宫”。


    揭阳学宫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至今已有867年的历史。自创建至今,虽多次遭受自然灾害或兵燹的破坏,也多次得到重修和扩建。据志书记载统计,自宋代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首次重修至今。揭阳学宫历经37次规模大小不同的重修,每次重修都是地址不变。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和扩建是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当时知县夏献铭主持,历时5年,耗资白银19700多两。这次重修奠定了现在揭阳孔庙的格局。建筑手法是在原有宋明建筑风格上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庙、学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揭阳学宫座西北向东南,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整座建筑由21座单体建筑组成。平面布局分中路、东路、西路建筑。中建筑组成是照壁、石栏杆、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包括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东西庑、东西斋、崇圣祠、尊经阁;东路建筑组成是内衙、大堂、教谕署、忠孝祠,再东就是奎光阁(魁星亭);西路建筑组成是享祠、节孝祠、文昌阁、文昌祠、土地祠,再西是大堂,训导署、西庑。


    揭阳学宫的整体建筑设计手法主要是通过建筑群体所形成的环境来达到表现孔子丰功伟绩和儒学高深博大的目的。整座建筑是高台基中轴线对称布局。大成殿作为整座学宫的核心建筑,体量高大,造型华美,殿的台基高达1.4米,殿身面阔五开间,总面阔21.93米,四进深,总深21.35米,平面近正方形。四周筑以回廊,殿前设宽15.2米、深7.14米的露台,露台是古代举行祭孔乐舞的地方,也是孔庙必不可少的配套建筑之一,露台正前方设御道石。御道石不设踏跺以示对孔子圣像的尊重,人们只能从远处瞻仰。殿身以梁柱为骨架,梁架结构为穿斗式。整座大成殿共用花岗岩石柱36根,中间金柱为圆形峻柱,其他部位为方柱。大成殿内设石基座木龛五座、龛内分别陈设有孔子和四配塑像和十二哲牌位。大成殿屋顶为歇山二重檐,全部盖以琉璃瓦筒和土红瓦板,绿琉璃剪边。


    大成殿周围的门、庑、殿、阁设计讲究,高低、大小、简繁、华朴、阴暗都表现有主次和秩序,都在竭力突出大成殿的高大地位。整座孔庙布局对称、规则、方正、直线,从而形成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布局形制。各座单体建筑之间,局部和整体之间,既有变化,又相协调。各部分又互相衬托,渐变多余突变。联系多于对立,这种布局手法,正是孔子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中庸、和谐、温和理念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揭阳学宫普通使用的木雕、石雕、贝雕和嵌瓷等装饰工艺,既精湛又富有地方特色,历来深得行家的称赞。


    揭阳学宫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成为岭南同类古建筑的佼佼者,人们称之为“粤东古建筑的一颗明珠”。195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揭阳孔庙(学宫)为省级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因为揭阳学宫是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三次来揭阳革命活动时住宿、办公的地方,1978年揭阳孔庙(学宫)被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命名公布为“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且是广东省内唯一一处以“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命名的纪念地;2004年4月,揭阳学宫又被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1979年5月至现在,揭阳孔庙中路建筑一直作为揭阳县(后升格为揭阳市)博物馆办公馆址。其中1986-1991年9月揭阳县人民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多方筹资对大成殿、崇圣祠进行全部揭顶、部分落架的修缮。1992年2月,修缮工程竣工庆典时,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全国政协委员孔德懋女士专程从北京前来参加庆典,并亲题“名城之光”四字相赠。


    现存揭阳学宫虽然主体建筑(中路)基本完整,东西路建筑平面特征没有大的改变,但因历经年代久远(从光绪年间重修至今已有130多年),且由于自然、人为原因的破坏,使学宫的主体建筑呈现破旧、整体环境杂乱的状态,保护环境越来越恶劣。表现在:学宫东西两路建筑群因长期被其他单位占用,有的建筑物被拆,有的被改建,光绪版图中21座单体建筑有七座被拆除、改建;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造成许多建筑物屋顶破漏,桁桷腐朽,白蚁虫蛀严重,有的出现山墙断裂,柱蛀倾斜,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周围新建建筑物地平填高,致使学宫地下水道阻塞,雨天积水严重。以上种种原因,严重威胁着学宫的安全,也影响着学宫的景观,更是与学宫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要求的保护环境不符合。因此,对揭阳学宫进行全面修缮,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十分必要。
 

    二、全面修缮和长期有效的保护

 

    揭阳学宫是揭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是揭阳历史的见证,也是揭阳古城中保存规模最大、最直观的文物,它的一砖一瓦记载着揭阳近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信息,也是最能体现揭阳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保护好揭阳学宫,就是保护好揭阳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揭阳人民的心愿,也是揭阳人民的职责。因此,修缮保护学宫势在必行。


    (一)全面修缮,恢复学宫原貌是对学宫本体的保护


    进入本世纪以来,揭阳市各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有识之士关于重修学宫,对学宫整体建筑实行有效保护的呼声日高,大家充分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历史文化遗产日显重要的今天,修复保护好揭阳学宫这座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发挥它在揭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届揭阳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于2007年做出全面修缮揭阳学宫的决定,并于2007年12月28日举行学宫修缮工程开工仪式。这次全面修缮学宫是按照“修旧复旧,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方针,聘请有相应资质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设计修缮方案。根据修缮方案,这次工程主要是修缮学宫现有建筑组群,重建被拆除、毁坏的建筑,恢复到清光绪二年重修时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具体地讲,就是在东路部分对忠孝祠、明伦堂、大堂、教谕署进行修缮,复建奎光阁;中路部分恢复“腾蛟”、“起凤”两座牌坊,在崇圣祠后恢复坍圮100多年的尊经阁,同时对东西庑,东西斋、大成殿和崇圣祠进行保护性的修缮;西路部分,修缮文昌祠、文昌阁、复建韩文公祠,增辟学苑与碑廊。同时配套整个工程的排水、消防、防雷、照明和安防设施。工程总设计造价3240万元。预计到2010年底完成。工程分二期进行,目前已基本完成东、西两路建筑占住单位、住户的腾退、拆迁任务。第一期工程也正顺利进行着,预计2009年底竣工。我们相信,修缮一新的揭阳学宫定能为揭阳这座历史名城增光添彩,定能为揭阳文化大市建设添砖加瓦。


    (二)加强对学宫的立法保护


    为了使学宫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全面修缮是核心工作,立法保护是关键。因此,学宫修缮任务完成后,我们将加大保护的立法力度,要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以《揭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指导,尽快制订《揭阳学宫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性文件,为学宫的长期有效保护提供法律依据。目前,我们正在争取学宫申报为国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成功,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规范来管理学宫,学宫的保护将提高一个层次。


    (三)设立学宫专门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是做好学宫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修缮后的揭阳学宫将专门成立学宫管理处,落实管理人员编制、落实保护管理专项资金、落实目标责任制。管理处的任务是负责组织对学宫经常性的修缮保养,环境整治,防止学宫人为的、自然的破坏;另一个方面是负责学宫保护知识的宣传,引导群众参与学宫保护工作。


    三、合理利用学宫,推动揭阳文化大市建设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谈到古建筑的作用时曾指出:“保护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并且还为了今后用,将来长远用”。在保护学宫原貌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学宫,是我们保护学宫的最终目的。学宫的潜在价值很多,保护利用得好,将对揭阳的文化大市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做法:


    (一)利用学宫的场所,通过举办孔子生平展览,儒学文化展览和组织祭孔、开笔仪式等民俗活动来宣传儒学文化,推动儒学研究,为文化大市建设服务。因为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许多方面在今天建设新文化有着借鉴作用。

 

    (二)通过对学宫县学文化的研究,加强对揭阳古代历史名人的宣传和展示。学宫旧时作为县学所在地,曾为揭阳培养大批科举人才,这些人才中不乏怀瑜握瑾之士,他们都是在政治、军事、学术上有成就的人物,曾为当时社会作出贡献。今天我们宣传历史名人,目的是彰显先贤德业,然后鉴古导今,铸造揭阳优秀的人文精神,为新时期揭阳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利用学宫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揭阳学宫规模宏大、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它是我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学宫管理部门可以与旅游部门联合,在有利于学宫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学宫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四)利用学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的热情,从而推动我市公民道德建设。

 

    总之,全面修缮揭阳学宫,是揭阳文化大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保护和利用好学宫,是对历史的负责,是对传统文明的继承,我们将尽责尽力做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代的工作。

(揭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李锡安)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