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贡院 科举

古代开封的学校——书院
来源:中国青年网 | 2011-12-1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745

开封书院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古代东方国家,约在公元前三千年,中国、印度和埃及都相继出现了学校。

 

  世界较早的学校在开封

 

  中国的学校萌芽于传说中。五帝时的“成钧”和舜时的“廩”为传说中最早的学校。夏代是有文献记载的时代,据文献记载,夏代王都都有学校。《礼记》中说:“序,夏后代之序也。”《孟子》说:“序者,射也。”可见,“序”是习武之地。故夏代出现的学校是以训练武士为目的的。另外,“序”还兼有议政和祭祀、养老之功能。

 

  自杼迁都老丘后夏王朝第十帝杼至廑曾七帝220年以开封为都城,占据夏朝时间之半,应有学校毫无疑问,所以,在开封出现的学校应是世界上较早的学校。古希腊出现的学校在7世纪,较我们晚了1600多年。

 

  商代学校出现已有甲骨文记载,并且出现了名“庠”的大学。“庠”,养也,是以培养武士为目的。商朝第十一帝中丁和第十二帝外壬以开封为都二十六年(公元前1482年~前1455年)。当然建有学校无疑。

 

  春秋战国时,战事不断,私学兴起。孔子开办的私学,有供讲学的“堂”,有供学生客宿的“内”。孔子就曾有弟子三千,可见规模之大。之后孟子、荀子、墨子门生弟子各成一派,周游列国,进行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孟子曾游大梁和魏惠王对话,现在北道门的游梁祠街尚在,就是纪念此事的。明清时期,曾在祠旧址上建有大梁书院。可见,作为魏都的开封还是很开放的。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分别用500多个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有5位中国人的名字登上了月球,其中第一位便是战国中期魏国的大梁人石申。他和齐国人甘德共同制作了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恒星表,两人合著的《甘石星经》也是一部对世界天文研究极有价值的文献。由此可见,当时魏国都城开封的教育和科研水平还是很高的。

 

  北宋时全国教育中心在开封

 

  开封古代教育的辉煌时期当在北宋。北宋在庆历、熙宁和崇宁时期有3次兴学高潮,范仲淹、王安石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起到了关键作用,将学校教育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开封作为北宋国都,是全国的教育中心,拥有规格最高、层次最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学校。“宋初定天下,惟汴有学”,所以教育事业最为发达。东京的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河南人崔颂为国子学监事,开始招生,对象为京官七品以上的子弟,定额为200人,实际是贵族学校。黄庭坚、晁补之都当过国子监教授。崇宁三年时,国子监人数达900人。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开封人国子监官员王拱辰建议将太学从国子监中分出来单独办学,扩大招生,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平民中优秀生均可入学。准旨令下,打破了太学为贵族学校的性质,更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这说明宋代教育制度等级差别在不断缩小,四方人士遂云集汴京。到了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太学生人数达3800人,超过并取代了国子监。

 

  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制度的变化。宋在崇宁四年(1105年)立“太子三舍法”,这是中国官办教育的一大创举,具体办法是以初入学生为外舍生,不限人数,经考核自外舍升内舍,自内舍升上舍。内舍200人,上舍100人,到了次年又扩内舍生为900人,太学中内上舍人数猛升至千人。7年后,三舍生人数高达4000人。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时,赵明诚还是太学上舍生。崇宁三年时,又在开封南郊营建外校,取名“辟雍”,专收外舍生,人数高达3000人,遂逼国子监停办。太学生也不乏忠烈之士。徽宗时,金兵逼近,有太学生陈东上书,请诛六贼,遂朝野震动。

 

  宋代又在开封创办了专门学校,如四门学、律学、武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培养国家所需各方人才。为了使皇家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还专门办了宗学和宫学的子弟学校,分为小学和太学,徽宗时招皇家子弟1000人,20 岁以上的可入太学。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很重视地方办学,给每州十顷地作为学粮,令各州实行“三舍法学”办学,经严格考试分层次进升。故全国学生总数有21万人之多,当时全国人口总数不过七八千万人。明朝人徐有贞评价宋朝教育成果很中肯:“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超之。”宋时涌现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历代之最。就北宋而言,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辙、司马光、米芾、曾巩、张择端、李公麟、张载、沈括、程颐、程颢等,可谓群星璀璨。开封籍的有著名宰相薛居正、向敏中、贾昌朝、郑居中,武将石守信、燕达、张叔夜和诗词大家苏舜钦,画家吴天瑜等。

 

  就连开封的私学也是办得有声有色,据载“姜愚曾讲论语,听者甚多”。学生任挑质量高的学校入学,各校所开科目不尽相同,挑选空间极大。由于开封的教育水平居全国首位,故北宋时全国状元共65人,开封独占10人。两宋宰相中,开封人亦占10席(历史上开封共有53位宰相)。

 

  孟宗献连中四元

 

  金代,开封虽为陪都,但实属地方性城市,直到宣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迁都汴京后,开封才有中央级学校,每年省试和殿试也在开封进行。在开封,还设有专为女真人的女真国子学。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封首创科考时分汉文和女真文的两种文字考试。清道光年间在东郊宴台村发现的“女真进士题名碑”,便如实地记述了此事。此碑全用女真文书写,是专为纪念女真人考中进士的碑石。当时女真人名叫索术论长河的人得中第三十名。此碑现存博物馆内,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开封人孟宗献,在金大定三年(1163年)曾在乡、府、省和殿试中连中四元,高中状元,轰动全国,说明当时开封的教育水平相当高。

 

  陈祖仁科举夺冠

 

  元代在开封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省府(河南称省由此开始),辖38县,作为地方中心城市,开封有路学、府学和私学,教育水平仍处于河南最高。陈祖仁在至正二年(1342年)科考中夺得状元。

 

  李梦阳名列前七子之首

 

  明初,朱元璋还是重视教育的,他认为“治国以教化为本,教化以学校为本”。所以自中央至下教育机构和考试制度也很完善,各县都派官员管理教育。国子监的学生还发给充裕的钱粮作为生活保障。开封作为明代的陪都——北京,又是省会城市,所以教育水平相对高。全省的乡试都在开封的河南贡院进行,河南各县中举者仍以祥符最多,为625人。

 

  北宋之前,全国科考河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全国历代状元555人,唐代河南人中状元为18人,北宋16人,开封人居10人。南宋开封1人。明代河南人仅二人中状元,均为开封杞县人。孙贤,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刘理顺,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

 

  开封的李梦阳和王廷相均为明前七子之列,李梦阳还位居七子之首,推行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明代著名宰相史可法更是青史留名。除此之外,还有兵部尚书李钺、礼部尚书刘忠、刑部左侍郎张泰及二十几位巡抚御史、翰林学士等大臣。说明明代的开封在教育上是相当成功的。

 

  杨廷弼夺得武状元

 

  清代,开封城市级别为省会城市,由于长年战乱及水患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河南整体水平较低。开封在全省有著名的大梁书院和二程书院,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自顺治三年(1646年)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全国共录取进士1945人,开封人占78人。晚清时,25岁的开封人杨廷弼在光绪六年(1580年)夺得全国武状元,也算弥补了开封历来“文重武轻”的局面。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利用周王府旧址重修河南贡院,建号舍五千多间,三年一次的乡试复至于此。因原址地洼积水,于雍正九年(1731年)迁建于城东北角上方寺内(铁塔公园一带)。道光年间增建号房11866间,规模蔚为壮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因“庚子之乱”,北京贡院被毁,顺天乡试改在开封举行。次年全国科举考试也在此举行。实为开封史上一个亮点。

 

  书 院

 

  科举始于隋,书院始于唐。书院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既有官办,亦有私设。官办书院具有藏书、校书、储才三大职能,类似馆阁,私人书院乃是读书和讲学的地方。唐代书院有17所,聚集一大批熟悉经史掌故的学者,实际已成为当地的学术中心。

 

  明清时期,河南各地在明中期就陆续造书院75所。明初开封曾为陪都十年,城市地位显赫,文化教育水平相对也高。开封城建立书院情况下述:

 

  大梁书院,明天顺五年创建。原名丽泽书院,坐落在南熏门蔡河北岸。1479年迁往繁台东侧,明末毁于黄河水灾。康熙十八年重修后多次迁址,后落在今老府门医药公司大院。清末废科举后,改为尊经学堂。

 

  游梁书院,由宋孟子祠改之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13年),几经废兴,清同治年间于祠东侧重建,后改为知新中学。

 

  明道书院,原为二程夫子庙。二程即宋著名理学大家程颐和程颢两兄弟,原先在开封居住,后迁往洛阳。明代改为书院,后改为中州公堂。

 

  彝山书院,创于清道光八年,位于开封西南坡。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建为开封中学堂。

 

  信陵书院和瓣香书院均创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信陵书院于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客籍学堂,后者于此间废去。

 

  各书院入学需经考试择优而录。举人、秀才、童生、监生均可入学。学习课程为《四书》、《五经》、《孝经》、《小字》、《近思录》等名篇。教师和院长由学政聘请名家担任,学生以自学为主,师生、学友之间常聚会进行学术讨论,学风甚为活跃。

 

  开封书院的特点乃是重视祠祀,将天下大儒、品格高尚的人列为榜样。如信陵书院是信陵君,明道书院是“二程”,游梁书院是孟轲。瓣香书院是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大梁书院曾建先圣、先贤祠,一次就祀115位先贤,他们都是开封人,或在开封为官,或住在开封对国家曾有重大贡献的人。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