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零陵文庙

零陵文庙
来源:本网 | 2011-11-18
打印 复制 点击量:10037

 

零陵文庙

 

    零陵文庙,又名先师庙、县学宫、孔子庙、圣庙,既是祭祀“玉圣先师”孔子的庙堂,又是古代零陵唯一的官办学校;是古代培养国家人才的场所,又是施教化之功的阵地。


    零陵文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初址在芝山潇水以西黄叶渡愚溪之左。愚溪是一代文宗柳宗元谪居芝山后游历、生活的地方,也是芝山人民祭祀柳子之所在。韩愈以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将作为培养人才的学宫建立于此,自然是期望永州“人文蔚起”,文冠八芳。故而在此度过了一百五十三年的时光。至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首次迁置城东门内。八年后,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战火中灰飞烟灭。明洪武三年(1371年),文庙再迁城南,规制如旧。城南面临潇水,与西岩隔岸相对,零陵文庙与芝山山光水色相依相伴了一百二十余个春秋。因为城南地邻潇水,地势低下,常遭洪水肆虐之苦。明弘治三年(149年),文庙第三次迁至城北。嘉靖二十一年(1545年),因其地风水不吉,遍察全城 “良壤”,择定城内东山南麓现今庙址西南侧建庙。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克零陵,将文庙付之一炬。清/顷治十四年(1657年)于原址重建。乾隆四年 (1739年)又改迁至太平寺侧南谓王府旧址,因地势低平而潮湿,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迁到明嘉靖二十一年所建庙址东侧三丈多远的高地上,即现存庙址所在地。文庙建筑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现存的文庙只有大成殿和东西两庑,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大成殿,彩绘斗拱,疏朗雄大,歇山重檐,翼角高翘,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殿前、檐下有石柱四根,其中两根为汉白玉柱,雕刻着蟠龙,龙身矫健,对向回舞盘旋,两根青石柱雕刻着飞凤,殿前后阶有石狮、石象各一对,块石丹墀雕刻花龙。这些石刻选型古朴,雕琢精致细腻,栩栩如生。木横枋,飞檐,大殿四周的石围栏和台阶的石脚上,都精细的刻着人物及飞禽走兽、花卉,砌垒的线条分明、工整、美观。大成殿后面两角上方有两块汉白玉石碑(其中一块已毁),立于青石乌鱼之上。碑上盖顶和碑两边的雕刻十分精巧,有龙飞凤舞之貌。这些雕刻和建筑具有卓越的艺术价值,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修复一新。


    零陵文庙的建筑方式、装饰风格和雕刻艺术,即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更反映了零陵人民的劳动成果和智慧,折射出芝山人民敢于创造、勇于创新的精神。

 

 

    零陵文庙的艺术价值

 
    庄严雄伟,富丽肃穆,彩绘斗拱,疏朗宏大,歇山重檐,翼角高,屋顶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两条彩龙匍匐屋,托着一宝葫芦,极为壮观。大成殿前檐下有汉白玉柱及青石柱各两根,柱上是龙盘凤舞的浮雕,两根木柱上亦刻着蟠龙、飞凤,额枋为“双龙抢珠”等镂空木雕,殿前石阶有石狮、石象各一对,月台中部前方的石丹墀上有浮雕的大小五条盘旋云龙。此外,殿后还存有玉石碑一块,立于青石刻的乌龟背山,碑文系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刻的清圣祖御制《圣对赞》,石碑两边的雕刻十分精巧。所有这些木雕、石刻的飞禽、走兽、花卉、人物等,都各具风采,造型生动逼真,雕琢玲珑剔透,堪称艺术珍品。

 

 

零陵文庙大成殿

 


  零陵文庙具有卓越的艺术价值,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大成殿大门两侧以雕花细格为墙,殿内四根大柱支撑屋顶,铺平綦天花板,中央有圆形藻。1982年维修时请零陵县建筑公司退休老工人、画师杨先哲先生用了四个多月时间,重绘山水、人物故事藻景120余幅,殿正中靠后墙处有高1.7米,长6.2米,宽2.7米的汉白玉神台,1983年,塑了高2米的孔子像坐落其上,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祁阳县羊角城山张秋元、黄新平等木雕师傅也参与了维修工作,为其重现昔日风采做出了贡献。现在永州文庙已得到较好的保护,成为永州人民参观浏览的一大胜地。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