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至汉代被官方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在思想文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古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至汉代形成完整的科技体系,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医药学和农学四大学科大致在汉代各自都具有了自己的科学范式,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知识体系。
数学以汉代的《九章算术》为代表,以解决社会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以算筹为主要的计算工具,以十进位值制的记数系统进行各种运算,是一个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的体系。然而,《九章算术》源自于儒家经典《周礼》中所说的“九数”,即“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九章算术注•序》认为,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即《九章》,秦始皇焚书之后,汉代北平侯张苍等人对《九章》作了删补,而有流传至今的《九章算术》。然而,张苍又是传《春秋左传》的经学家。据西汉刘向《别录》所说,左丘明作《春秋左传》,经过几代的传授而至荀子,荀子授张苍。显然,数学最早的经典《九章算术》与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中国数学史家钱宝琮甚至认为,《九章算术》“是东汉初年儒学的一部分,与儒家的传统思想有密切关系”;“《九章算术》的编集与东汉初年经古文学派的儒士有密切的关系”。
天文学以《周髀算经》的盖天说、张衡的浑天说和宣夜说等宇宙结构理论以及汉代的历法为代表。重要的是,汉代儒家普遍对天文历法感兴趣,并参与了当时的天文历法研究。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甚至说:“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西汉经学家刘歆修《三统历》,为中国古代的历法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不少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曾著《周官训诂》,还曾“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而被看作儒家学者,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医药学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以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形成了完整的医药学体系,其中包括以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以及药物性能。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综合各家之说构建了系统的阴阳五行自然观,又经汉儒董仲舒的阐释,而成为阴阳五行说的正统表述。《黄帝内经》一开始就以“黄帝”与“岐伯”对话的方式就如何养生长寿展开讨论,并分别阐述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养生智慧,其中既有先秦道家的养生思想,也有儒家的养生思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且认为,医学的根本宗旨在于“爱人知物”、“爱躬知己”,实践儒家“仁者爱人”的最高理念。
农学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为代表,内容涉及精耕细作、选种播种、作物栽培、果木种植、畜禽饲养、食物加工等等许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然而,《齐民要术》与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吸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讲“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以儒家经典《周易》的“三才之道”为基础,要求“顺天时,量地利”,反对“任情返道”;而且还大量吸收儒家经典中的农学知识,成为中国古代农学研究的典范。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科技体系是在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在儒学的积极推动下得以形成的。
作者: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乐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