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中心 > 最新资讯

儒学的价值与变革中的世界文化秩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14-12-1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302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叶军 通讯员 田辰山)近日,由国际儒联第五届新选副会长、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发起,美国研究机构东西方中心与夏威夷大学联合主办的“‘世界儒联’成立大会”暨“‘儒学价值与变革中的世界文化秩序’学术研讨会”在夏威夷大学举行。

     首届“世界儒联”学术研讨会的“儒学的价值与变革中的世界文化秩序”,不仅是研讨会议题,也是“世界儒联”成立的世界文化历史背景。在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对如下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反思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


     长期以来世界强势盛行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与“自由价值”。这种意识形态支撑一种流行全球的观点,即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指出的“有限游戏”。但是这个假设推定上建立的“个体主义”,是一个“虚构”。这样“虚构”的“个体人”为极端自由主义经济制度提供“道德”与政治“合法性”。但是,人们已不再将这一经济制度视为医治世界的弊病,这一“虚构”是“骗术”而已。道理是,这个极端自由主义经济制度,被辩护为追求个人“自由”与“自立”,不仅根本不是医治世界疾病,相反是使这种疾病加重、恶化。

     “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导致的恶果是,它使极端自由主义资本家,把不受约束的“自由”作为“政治正义”的基本原则与终极来源,以“妨碍自由”和“对自由不道德”为由,拒绝任何社会正义概念。在美国、欧洲和亚洲,这样的资本家与日俱增。这种“自由个人主义”也为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提供“道德”基础。这种经济正加速现代民族国家内部及其之间显而易见的分配不平等和两极分化: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有限游戏”所造成的,远远不止是社会的不公平;人类在全球层面也正面临一场包括生态在内的全面严重危机。为渡过这场覆灭性灾难,现在需要的是全人类强化相互依存关系,同舟共济、同心同德,携手、全力以赴应对共同面临的困境。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样做,必须具有一个坚定的哲学意志,改变历来奉行的价值观、改变以往的意愿与行为生活方式。人类思想文化必须转到以生命、生存、生活本身关系性为本,遵行以此为意识的价值观、意愿和行为。这与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所提出“无限游戏”特质不谋而合。人类必须迅速告别它迷恋已久的“个体人角逐”“有限游戏”心态,转到“无限游戏”以“相互依存关系为本”的精神状态上来。

纠正“不对称文化”偏见,提倡比较哲学方法


     “不对称文化”偏见,就是讲述西方与中国文化时,依靠西方传统提供理论,对中国文化实行误读性概念化。这可比喻为用鞋拔子把中国思想文化硬塞进西方概念或理论结构去。这已是“不对称文化”偏见。但套用西方语境已形成强势时尚,其实是使中国思想文化扭曲变形,将其轻易否定。这种方法长期让人们深深陷入迷茫与困惑,对中国文化丧失理解与述说能力。当今不少人对中国传统看不出是好东西,原因就在此。反思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是纠正“不对称文化”偏见,而最有效方法是“比较中西哲学阐释”。

     提倡比较哲学方法,就是先想到,对待一个概念,要先把它放到西方文化传统去,搞清它原本的意义。一旦找到,会立刻意识到,今天普遍对该概念的理解,出了什么问题。比较哲学,就是不忽视中西传统宇宙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崇尚观、语言结构、话语、叙事等结构上有“一多二元”与“一多不分”差别。有这样的差别理解,才有可能纠正“不对称文化”偏见。如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把“人”假设推定为互不联系“个体”、当成绝对“真理”、当成前提,这本身已是一种“不对称文化”偏见;它把人是“生命、生存、生活互相依存关系”这一简单事实,扭曲与抹煞了;使得像以“关系为本”的儒学伦理,硬在个人主义意识不对称映射下,显得扭曲可笑、不可一提。这是再也不可忽视的错讹;对泛滥成灾类似情景,不可再马虎。

     “比较中西哲学”可使人有效识别与阐释:儒家角色伦理价值观、意识倾向与行为是构成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强有力的回应。因为它基于的是对关系至关重要——“关系为本”的认识。对于人类培养哲学意志、纠正今天的个人主义价值、意愿与行为,最终地渡过危机、困境,走进风平浪静港湾,儒家伦理观念才是人类势必须选择的文化资源。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WinnieSung教授指出,儒学“忠”的对象,不局限于对“某个人”,而是包括事业、理想与值守。

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转向儒家角色伦理观念,唱响人类共赢价值


     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转向儒家角色伦理观念,是从“有限游戏”转向“无限游戏”,从“零和”思维转向共赢思维,就是结束虚构“个人”概想及其“自由价值”的追求个人至上利益竞争模式,代之以对它做出纠正的人与人相互配合、各得其所合作模式。儒学伦理价值以天然生生不已关系为出发点,具有的就是“无限游戏”品质特徽。

     角色伦理的“人”观念,是置身于“关系”、变化过程的。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的独具特色生活之道;它着眼生存、生活经验中负有众多、处于变化角色的“人”,如母亲、孩子、老师、邻居等,人与人密切联系的生活是无可争议的经验事实。这样的人与人关系太紧密,假设推定的二元对立“自由个人主义”在此没有立足之地。所以转向儒家角色伦理,就是从“孤立个体”转向“互相依存关系”的“人”观念,从抽象转到具体经验事实的“人”观念。这是转变到只需关注约定俗成关系、自己当投身其中的角色上去,力争出色地将所有角色做好。这种智慧,不在于是堂皇的普世原则,而是在于比西方“经验主义”更有经验性,更蕴含榜样力量。

     “儒学价值与变革中的世界文化秩序”,立意在于取代个人主义,唱响人类共赢价值。它是体现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正如习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指出:“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世界儒联”的发展与意义


     “世界儒联”全称为“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该组织宗旨为:以夏威夷大学所处“东西方”毗连之地为理想条件,以承当向全球推广儒学文化为使命。安乐哲教授长期以来推动“儒学国际化”的宿愿;他的著名说法是“如同贝多芬的音乐属于世界,孔子的儒学也是属于世界的”;这在2013年7月有了起步点: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从事儒学文化研究学者代表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开会,一致同意成立一个世界性研究儒学文化的联盟。

     “世界儒联”与“国际儒联”虽在规模、色彩、功能上不尽相同,但在目标上完全一致,是必然一条道路上的世界性儒学文化团体。“世界儒联”发展壮大,对“国际儒联”工作具有强大辅助作用,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儒联”三个学术重点,尤其是居于国际儒学前沿的比较中西哲学阐释方法、纠正“不对称文化”偏见,应借鉴为让儒学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理论方法与途径。

 

 

责任编辑:陈风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