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碑亭位于孔庙大成门前,亭分南北两排,北排五亭,南排八亭,故称十三碑亭。其中金代碑亭两座,元代碑亭两座,清代碑亭九座,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南排中间两座碑亭系元代至元五年(1268年)和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的;次外两座系金代明昌六年(1195年)所建,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其它均为清代建筑。通过十三碑亭可窥见出历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
在十三碑亭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因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勾心斗角”是碑亭建筑中的奇观,这种犬牙交错的建筑模式,也只有在孔庙十三碑亭的院落里才会出现。这种匠心独具的建筑美学,巧妙地解决了空间狭窄所造成的拥挤现象,不仅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更以一种文化现象留给后人不尽的思索。
十三碑亭内碑文的内容多是历代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的昭告、拜庙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庙的记录。十三碑亭中的碑文有汉、满、蒙古文多种,真草隶篆,座座不同,无论从历史的价值或文学及书法的价值,十三碑亭均可称得上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在孔庙内1372块碑刻中,按其重量来说,最重的一块碑应数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位置在大成门前东侧),这幢碑碑身重35吨,连赑屃水盘共65 吨重。此碑的石料采自于北京的西山,当时从北京将碑刻好,然后沿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往济宁,中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然后又从济宁运往曲阜,济宁到曲阜 90华里,征用了民工600人,耕牛443头,趁冬季寒冷,地上泼水结冰,碑从冰上滑行,文献上讲每天走卧牛之地,这样90华里路运了整整十五个昼夜,耗费库银600余两。
责任编辑: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