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中心 > 最新资讯

蔡武谈六中全会:解析如何将全会精神细化到具体工作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2011-11-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854

文化部部长蔡武回答记者提问

 

    昨天上午,来自10多家中央媒体的20多位记者来到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组织的“中央媒体走进部委”系列活动的第七站——文化部,文化部部长蔡武携各司局负责人与记者见面并座谈,就六中全会精神做出解读,并对下一阶段文化部工作做出介绍。


  谈文化体制改革:驳“文化产业论” 坚持事业和产业双轮驱动


  谈到文化体制改革,蔡武表示,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构建科学的机制体系是未来文化部的一项重点工作,文化部将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但针对一段时间以来,有人提到所谓“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问题,蔡武则表示,我们从来没有提出要把文化“市场化”、“产业化”这样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他强调,要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和任务。


  蔡武指出,凡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必须是政府主导,依靠财政投入,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这是政府的责任,不存在“市场化”的问题。


  在经营性文化产业领域,就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待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一定要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从转变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认识,政府不能直接办企业,政府的职能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做好政策引导,搞好市场监管,不能越俎代庖。当前在振兴文化产业中,要特别注意政府不能越位,不能只以GDP增加值为标准,不能把文化园区、产业基地搞成房地产项目,不能搞重复建设。


  蔡武表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思路。


  谈文化产业发展:六大举措确保成为“支柱性产业”


  谈到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蔡武用“兴奋”并“冒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兴奋的是,从各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建设都进入了历史上最重要、也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在“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赋予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使命。即使金融危机期间,文化产业的各项指标也都逆势上扬。


  担忧的是,“支柱性产业”这个任务能确保完成吗?一般来说,要称得起“支柱性产业”这个说法,至少要占到同期GDP的5%,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2.78%,这就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例要翻一番。“就目前我们预测的情况来看,这个数字可能到2016年能达到,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蔡武坦言。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蔡武透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就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做出六个方面的部署:


  一是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明确提出要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的报刊社和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的改革成果,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二是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


  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要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运营文化事业的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


  五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创新对外文化宣传的方式和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的建设。


  六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提出要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的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这是对外开放上的重大发展。

 

   谈文化服务均等化:农民工要享受与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


  谈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蔡武特别强调了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记者发现,近日,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其中也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蔡武强调,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城乡统筹是非常重要指导思想。在调查中发现,每年约有 15000万农民工从事工业和城市建设,他们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们基本上享受不到,而城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他们又有一定的距离。这不但是空间距离,而是在原来的设计思想、准入条件等方面都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解决这些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问题,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如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电视、参与文化建设、文化创造,还有他们的基本多元化文化需求,这是一个重大课题。


  蔡武表示,首先,希望能够跟相关部门,如农业部、人社部、农民工办公室一起合作,建成由政府主导、企业共建、全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建设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在关注农民工经济待遇的同时,一定要切实关注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这项工作文化部已经启动。另外,要唤起全社会树立尊重、理解、保护农民工意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角度,加强农民工文化引导,强调用工企业在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社会责任。唤起整个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局面。


  第二,发挥好现有文化体系公益性特点,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服务对象,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要加大开放力度,为农民工提供内容健康、符合农民工特点的文化产品。组织文艺团体在休息日为农民工进行专场演出,为农民工提供优惠的文化产品服务。


  第三,希望城市以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管理纳入社区管理范围,使他们和其他市民无差别对待,融入到社区中间,开展文化知识、法律知识讲座,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度。同时促进农民工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交往、融合。


  最后,还是要创新服务方式,研究农民工文化需求特点,为农民工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特点,甚至还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如在河南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听豫剧,这样就是有针对性。


  “15000万农民工,占我们国家人口的1/10。在构建城乡统筹、构建全民建设小康社会这个过程中,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应该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责任,是我们所有雇佣农民工企业的责任,更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蔡武说。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