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中心 > 最新资讯

程介明忆60年代港大:如“科举”改变草根命运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 2011-08-1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066

 
程介明说,政府在70年代发展经济四大支柱,知识分子需求大增,令草根阶层有机会向上流
  

    建校100年的香港大学,见证着香港历史与社会变迁。上世纪60年代入学、与港大结缘40多年的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兼校长资深顾问程介明,以第一身经历领略大学不同年代的景况。他表示,港大由战前学生人数极少的“贵族式”学院,发展至今每年毕业生近3千人,与香港整体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70年代开始,大学更彷佛起着“科举”的作用,让草根阶层有机会透过知识向上流,出现首批中产阶级,步向更成熟发展的社会。

  

    在60年代中文大学成立之前,港大一直是香港的“唯一”。程介明指出,港大早年的毕业生寥寥可数,与香港社会关系也较疏离,“特别是战前的华人多抱有报国之心,像孙中山的思路,毕业后也很少会选择留港发展”。直至后来香港意识到要发展高等教育,才开始落实大学精英制,确立2%的大学入学率。

  

    程介明表示,至70年代香港人口急增,经济起飞,政府致力发展教育、医疗、福利及房屋4大经济支柱,对行政、医疗及城市规划等人员的需求大增,大学教育成为当中焦点,一些中下家庭的子女入读大学的机会也增多,后来更成为专业人士及社会领袖,推动阶层流动,他形容说:“那时能读大学彷佛起了科举作用,更造就首批中产阶级。”另外,当时社会经济稳定向上,更多人开始积极寻求加深对国家的认识及对社会议题的关心,造就一批“认中关社”的大学生,在80、90年代起,他们开始成为政治领袖,不少人至今仍活跃政坛。

 

责任编辑:歡歡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