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中心 > 最新资讯

林毅夫:中国文化能否复兴取决于儒家文化3个问题
来源:千龙网 | 2011-11-0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832

11月4日上午,北京论坛(2011)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

 

    今天上午,北京论坛第八届年会——北京论坛(2011)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文化能否复兴取决于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是否能支撑起经济基础、与经济发展不断演进等3个问题。


  儒家文化伦理价值是否能支撑起经济基础?


  “第一是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是否能支撑起经济基础,即器物层次的不断地发展、创新,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林毅夫解释,从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继续快速发展的潜力巨大。中国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快速增长。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


  林毅夫举例说,中国在1978年改革前后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1978年之前,中国自力更生,自己发明技术,在最尖端的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却不高;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以后的30年,中国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9.9 %的成绩,成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些经验的对比印证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最好的途径。


  延续着引进技术这一条道路,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能不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对于这一点关键在于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到底有多大。2008年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的人均收入为美国的21%,说明中国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间的技术差距还很大,在这个差距缩小前,中国还可以继续利用后发优势来加速经济发展。


  根据麦迪逊的估计,中国在2008年和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相当于日本1951年、台湾地区1975年、韩国1977年的水平。日本在 1951-197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9.2%,台湾地区在1975-199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8.3%,韩国在1977-1997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则为7.6%。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日本、台湾地区、韩国相同,据此中国应当还有维持20年年均增长8%的潜力。


  日本、台湾地区和韩国在1971、1975和1977年时,人均收入分别提升为美国的65.6%,54.2%和 50.2%,到2030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有可能达到美国的50%,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可能达到美国的两倍,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经济规模有可能至少和美国相当。中国有可能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国家。


  “当然,要把这些潜在的技术可能性转化成经济的现实增长率,要靠改革开放来克服当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要靠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要靠提高教育、产业水平,要靠不断吸收外来的技术、管理,并逐渐加强自主研发。只有做到这些,前述的预期才能够实现。”林毅夫如是说。
  

  儒家文化组织层次能否与经济发展不断演进?


  “第二,在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下形成的组织层次能不能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不断演进?”林毅夫介绍说,对于“中国的文化体系能否和市场经济相容”这一点应该毫无疑问,因为当西方还是封建农奴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就土地而言,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推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欧洲在整个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属于贵族,不存在土地市场。


  就劳动力而言,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相当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例如,春秋时期就有许多像孔子、孟子、苏秦、张仪之类的士人周游列国,相当于今天的高级白领人员出国寻找就业机会。而在欧洲中世纪,农民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只有极少数取得自由农身份的劳动力才能自由流动。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要素市场极为活跃,商品市场就更是如此,并且已经有了投机行为,而且投机的原则与今天毫无二致,最著名的就是范蠡的例子。在吴越之争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了解到“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的道理,功成身退,弃官从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三聚千金之财三散之于贫穷的亲戚朋友。短时间内赚取巨大财富的捷径是投机。


  林毅夫幽默地说:“可见21世纪的投机原理在2300年前的范蠡时代就已经总结出来了。”明朝时我国就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既已萌芽为何未能茁壮成资本主义?同样这并不是因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所致,而是因为技术变迁的方式未能从以经验为基础转变为以科学、实验为基础,技术变迁的速度非常慢,资本难于深化,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不能深入发展。这种种现象说明中国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会越来越强。林毅夫认为,与西方文化比较起来,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視自我民視,天听自我民听。”这与西方君权神授的思想不同,人民的利益是政治的目标,群众的意见是政治决策过程的依据,有这种政治理念包含在中国儒家文化内,作为组织层次的文化应该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提升,进行必要的调整。


  儒家文化能否保存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第三,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在经济基础不断提升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能否保存,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伦理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林毅夫介绍说,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20多处,但是,说法各有不同,就是因为对象、情况不同,所以,要求或是表现的形式也就不一样。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把过去的典章制度按照所处时代的需要给予了创新性的整理、诠释。他的内涵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在不断变动,不断与时代相适应。


  从孔子以后,中国的历代圣贤继承了儒家的核心价值,但表现方式不断变化和丰富。到了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改变的同时又受到印度佛学冲击。在佛学的冲击中出现了理学,强调心性。理学家坚持的行为标准同样是儒家的“仁”。中国儒家文化在吸收了佛学的同时,也把佛学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从上述脉络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不是顽固、保守、一成不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实际上,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条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为名为利没着良心而干伤风败俗的事时有发生,并且,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透过传播、接触,人们也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伦理取向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多了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也可能会逐渐消失。


  因此,林毅夫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界有志于民族文化复兴的人士,尤其是属于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责任与义务推动社会的物质进步,献身于经济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同时也必须要有“死而后已”的任重道远之责任心,以“仁”以为己任,用适合于时代特质的形式,身体力行地实践给社会做出楷模。


  政府和舆论界也应该通过教育与媒体的报道有意识地倡导适合时代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水平提高、实现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文明的先进、落后或者强势、弱势既然以经济为基础,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以快速的经济发展而取得文化的复兴,其他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俄国、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多极增长世界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同样是以他们各自所有的文化核心价值为基础。所以,21世纪迎来的不仅是中国以“仁”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的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而且也将会是各个有着不同文明传统的国家,一起发展,共同繁荣,相互辉映的世纪。

  

    相关链接:北京论坛(2011)

  北京论坛(2011)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今年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先生,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 书记赵凤桐等国内外嘉宾出席了论坛开幕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委派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瑟夫为本届论坛的召开发来书面祝词。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教授罗伯特?贝拉,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杰?梅尔森,牛津大学前校长、大英图书馆前主席克林?卢卡斯,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等四位国内外知名人士和学者做了主旨报告。来自世界各国的3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其中海外学者200多位。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