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教育家和学者,也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政治家,在列国中很有名望。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天不吊,不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尊称孔子为“尼父”。父,同“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并没有很高的身价,不过,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和他的儒学地位不断抬升。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
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追尊孔子为“文圣尼父”。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追尊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朝是条分水岭,在此之前,孔子更多的是学者的身份,在此之后,孔子逐渐被神化,并不断被加官进爵,甚至一度当上了王。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尊孔子为“先圣”。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尊孔子为“太师”。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追封孔子为“隆道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尊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1012年),又改尊“至圣文宣王”。
元朝是少数名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但是他们对汉族的这位大圣人也颇为尊重,更是把孔子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元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孔子“头衔”的顶峰。
反而是到了明清时期,皇权加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去除了孔子“王”的称号,只是称为老师。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厘定祀典,认为“尊孔子者,尊其道也,道之所在,师之所在也”(《阙里文献考·卷十四》),故取消谥号、封号,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顺治二年(1645年),世祖顺治皇帝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
至清末,追封孔子的谥号未再更动,这就是“大成至圣先师”的来历。
责任编辑:马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