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无锡国专:一座国学教育的丰碑
来源:科学时报 | 2012-02-01
打印 复制 点击量:9788

无锡国专学生合影

 

    无锡国专 全称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于1920年创建,著名教育学家唐文治任校长,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培养国学精英的摇篮。抗战期间迁徙于长沙、桂林、上海等地,其中以桂林时间最长。冯其庸、范敬宜、唐兰、吴其昌等文化名流均为其毕业生。

 

    何必言必称西方?


    无锡国专30年的办学史,就是以唐文治为首的一批文化人为中国传统文化殉道的历史。他们硬是凭着自己的书生本色,造就了近现代教育史上国学教育的最后一段辉煌。反观当代大学,从国家高层到普通教师,都在为所谓的“行政化”弊病头疼,可对照100年前的唐先生,这事情便变得不成为事情。唐文治28岁进入官场,短短15年即任署理农工商部尚书,算是晚清名副其实的“省部级”高官,可他仅凭一己之力,便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个人的“去行政化”,脱去官职,投入教育,主持上海交大的前身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时至上世纪20年代,已经是西学潮涌,科技教育当红的时代,唐文治却又从科技教育转向国学教育。民国时期,国立上海交通大学地位显赫,而他创建的无锡国专,办学近10年后方经官方考核备案。诚然,一个国家的文化精英应充当时代行进的先导,但一种文化思潮已成为公众接受的强大社会潮流的时候,清醒地审视和矫正潮流中裹挟的片面倾向,亦应成为民族赋予精英知识分子的一项更重要的使命。


    唐文治就是在国学教育日渐式微的时期,全身心地投入国学教育的。与他同行的那个群体,并非不知觉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对物质建设的重视,但他们意识到了一味西学西化的不完整、不适切,正如唐文治在文章中说过的:“科学之进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国之文化,深可痛也。”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带着国专的师生们手捧四书五经颠沛转徙,这种行为的动机,除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忠诚,无法找到另外的理由。


    现今的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教育规模、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如何借鉴国外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也出现了将国内教育的各种不足,统统归咎于本土教育思想、模式落后的偏见。应该承认,中西方教育水平的确存在着巨大差距。但我们又应该正视一个人口大国在教育大普及、大发展时期的基本国情,珍视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传统。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有非常厚实的教育基础,近代以来引进西方教育思想与本土文化结合的成功范例也足够丰富,中国当代教育中的诸多弊病,不可能单凭西方教育的经验来治愈。如果我们不改变教育管理的浅表和浮躁,不矫正教育界内部文化忠诚的缺失和道德信念的滑坡,只是一味照搬西方教育的某些形式,其结果将无异于“邯郸学步”。


   今天,正当我们重视继承传统文化,热烈讨论大学精神的时候,面对着无锡国专的清晰背影,我们的情感不应该仅仅是留恋。科学地认识和总结无锡国专办学的成功经验,使之与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之道,是当代人文学者的历史责任。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