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云南红河石屏文庙巡礼

云南红河石屏文庙巡礼
来源:光明网 | 2012-03-01
打印 复制 点击量:9920

石屏文庙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我国历来祭祀孔子,尊称他为“至圣先师”。在不少人家的供桌上,还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把孔子与天地君亲齐观.在当今,孔子学院遍及世界许多国家。

 

  然而,上世纪初,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孔子被否定了。 毕竟,孔子的学说思想在我国已绵延了两千多年,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在我国处于正统地位,所以,尽管有打倒的呼声,孔子的学说思想并未因此而泯灭,孔子的若干言论仍然被广泛的引用,尊孔祭孔的活动在民间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孔孟之道作为应被打倒的封建主义思想体系的一方面受到批判,孔子作为孔孟之道的鼻祖从此其名讳莫如深,祭孔尊孔的习俗从此告终。尤其在“文革”伊始之时,发动群众破“四旧”、立“四新”,从此,历次反孔没有捣毁的孔子雕象被砸毁,孔庙的文物被清除,孔庙被改头换面作了它用。实际上,孔子和孔庙已荡然无存。

 

  其实,孔子的厄运又何止现代,从他出生的那个时候起就命运多舛。

 

  公元前551年(即春秋时期的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的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据说,他的母亲颜征去尼丘山祈祷求子而生孔子。出生后的孔子头顶中低而周高,形似尼丘山,又因为他在他父亲所生的十一个子女中排行男性老二,他的父亲就把他取名“丘”, 取字“仲尼”。“子”则是古代后人对他的尊称。

 

  孔子三岁丧父后家道中落,过着贫穷的生活。清贫的生活磨砺了孔子的意志,使他从小敏而好学。少年孔子问礼于老聃,(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青年孔子走入社会后,做过“相比”(司仪官),“委吏”(一种管理仓库的小官)和“乘田”(管畜牧的官)。孔子中年时聚徒讲学,使学(校)由官府及于民间,首创私学。五十岁左右,孔子从事政治活动,历任鲁国中都宰(在京师做官),出任司空(主管全国工程建设),“司寇”(主管全国司法)。但他性格倔犟,常与执政者政见不合,几乎命也难保。五十四岁时孔子弃官周游,从此在长达十四年的岁月中,足迹遍及卫、曹、宋、陈、蔡、楚等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终不受用,处处碰壁,生活十分潦倒。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立志竟其心愿,直至六十八岁时才回到鲁国,从事整理文献和教育,七十三岁时志未尽而与世长辞。

 

    一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消除过去的一切弊端,国家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一派大好局面。欣逢盛世,为孔子恢复名誉,汲取孔子学术思想的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也是料想中的事。云南红河州的石屏县文庙得以修复,孔子思想得以重光,孔子重新得到认识和尊重,就是这一变化的产物。这一变化,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修正过去错误的气魄,体现了中共石屏县委和政府大力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重振石屏文献名邦的决心。

 

  石屏设州建制始于元。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建石屏文庙。“后毁于兵祸”。三十五年后,即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重建“先师殿”和“崇圣殿”,孔庙得以恢复。又过了半个世纪,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官民捐资修“大成殿”及东西两庑。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修“明伦堂”及“居仁”“由义”二斋。至此,石屏孔庙才“伟业壮观”。“适成,有甘露降堂前之丛竹间,浃旬方止”,“人以为文明祥瑞之象征。”次年建“文昌祠”。正统十一年葺“棂星门”。正统十二年重构(构造)“仪门”及“廨舍”(官吏休息室)。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甃(zhou,修饰)“大成殿”,并塑“四配”、“十哲”(皆为孔子的门徒)。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修学宫于孔子庙。九年,孔庙泥象改木主。

 

  由于历代的精心修建和保护,石屏文庙虽然不如曲阜孔庙之壮观,不如建水孔庙之宏大,但体系基本完备,工程也可谓精美。更难得的是,在“文革”大扫荡中,由于当局和管理人员多方设法保护了孔庙的一些珍贵文物,使得通过现在的复原和修复之后,石屏文庙基本重现了昔日的光彩。

 

  到得老城区文庙旧地举目一望,果然气象一新:铁大门不见了。在原来的位置上,用青砖砌起了照壁,照壁两侧开了两道门, 门头立二匾,恢复了旧观。不同的是,昔日的二匾各书“文庙”二字。现在的二匾, 右曰“礼门”, 左曰“义路”, 作了改动。因为,“礼门”和“义路”就是进入文庙的两道门, 是文庙的专用词。《荀子大略》篇云:“仁有礼, 义有门”。义之所由, 正义之路, 谓之“义路”。《孟子万章下》云:“夫义, 路也; 礼, 门也。维君子能由是路, 出入是门也。”礼仪之门,正义之路, 就是说,从此二门进去, 就进入了一个礼义的境界。也含有到文庙参拜的人是明礼仪,讲道德,才德俱高的人这样的意思。

 

  文庙的围墙有的已被拆除,现在重新砌过,以砖砌的十字棂墙替代了昔日的残垣断壁和做买卖的货架摊点。

 

  进入礼仪之门,迎面便是“棂星门”。所谓棂星即天田星。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到了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台(古代在郊外设台祭祀天地)外垣(台外的照壁),设立了一道棂星门祭天。宋景定时(公元1260——1264)发挥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孔子为天星下凡,尊天应尊孔,遂将“棂星门”移于孔庙。后人给予延续,棂星门即作为孔庙的正门,相沿未改。到明朝,棂星门不仅在孔庙, 在北京十三陵的陵踪也有棂星门,意即帝王天子也。

 

  “棂星门”取牌坊式建筑。牌坊上悬挂的匾额在“文革”中被拆除, 其石雕的龙凤被用铁锤砸损不少。 牌坊正中是“棂星门”三字。 其匾额均一一恢复。两侧分别是“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两匾。“德配天地”称赞孔子的品德可以与天地齐尊;“道冠古今”赞孔子的学说从古到今堪称第一。二匾两则,又分别是“金声”、“玉振”匾。《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指钟,玉指磬,比喻孔子的德行全备,学说精妙,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者也。再往左右两侧, 是“太和”、“正气”各两个正楷大字。“太和”, 古代指阴阳二气会合。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 古人认为,“道”就是阴阳二气互相推移的过程。“元气”指生命力的本源,人的精神。“太和”“元气”在这里就是指孔子的精神,“道”是人们的精神本源。

 

  “棂星门”的背面是“洙泗渊源”匾。洙泗就是洙水和泗水。古时, 这两条水自今山东泗水县北合流而下, 在曲阜北又分为洙北泗南二水。孔子时居此二水之间教授弟子,后因以洙泗作为儒家的代称, 就是指孔子的思想学说。“洙泗渊源”匾的左右两侧, 与背面对应的是“鸢飞”、“鱼跃”各两个正楷大字。鸢是鹰,人将如鸢飞于天。“鸢飞”、“鱼跃”比喻在孔子的思想学说的哺育下,人们成长起来,各得其所。“棂星门”门槛特高大。预示得“道”之不易。

 

  过了“棂星门”是一泮水池。 古时, 天子之学有“辟雍”, 诸侯之学有泮宫。作宫于泮水之上曰泮宫。泮水池就是学宫里的水池。

 

  越过泮水池的石桥,前面就是“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大殿。“大成”指学问。《孟子万章》:“孔子之谓大成, 集大成也者, 金声而玉振也。”就是说,“大成殿”就是学宫。学宫两侧有“廨房”,是学官的居室,即为老师的住所或休息室。

 

  从“大成殿”两侧的圆形拱门进去, 是较为宽敞的后院。 后院两厢是学子们住宿的厢房。东厢房属于修复。西厢房被改造成现代楼房,一时难以拆除,故西厢有待重建。后院正中是一块雕刻着龙凤的青石板。从这块石板两边拾级而上,是巨大的铜鼎。铜鼎重九百斤,原为邑人崇祯乙亥(1635年)操江杨开泰捐赠。“大跃进”中铜鼎被砸烂拿去炼铜。现在重铸,与原物相似。

 

  后院正面就是“先师殿”。进入“先师殿”, 迎面看到的便是“至圣先师孔子”塑像和牌位。两侧壁内嵌着两大石碑,为清康熙二十五年七月初四日和康熙二十八年三月十六日由“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张玉书根据康熙授意撰写的“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以及“孟子赞”(这两块石碑除把墙推倒,则无法破坏,是保存最好的文物)。在孔子象的两边还有一副板对:“五岳拱宸翰(屋宇,帝王住的地方)道德只应天作配,六经安社稷杏坛弦诵绕乾坤”。这一板对赞颂孔子的才德与天地共存,说孔子的学说到处传诵可安邦定国。孔子象的座台前,立着六块木牌,分别是“礼、乐、射、艺、书、数”六个大字。这六个大字就是“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六种科目,告诉人们孔子的知识和学说之广泛。

 

  走出“先师殿”,左右分别立着明天顺二年(1458年)所立“石屏州学记”,和明嘉靖二年(1523年)所立“石屏州重修庙学记”石碑。“先师殿”的门对是:“地辟天开道统三王仰圣迹,丰碑万仞功超二帝跃千龝(秋)。不言而喻,这同样是赞颂孔子的丰功伟绩。

 

  “先师殿”的后面建有“崇圣殿”,东侧建有“明伦堂”,是祭祀孔子及其祖先,并教诲孔子学说,明“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学宫。此二殿堂均在上世纪80年代被拆毁,改为它用,今已无法恢复。

 

  整个文庙的修复工程浩大,用了两年的时间,也尽可能请来了最好的泥木工师傅进行修缮。然而,古建筑的原型已失传,工艺也不如前人,今之所为能如此,也是颇不容易的。

 

  

 

  修复文庙,再尊孔子,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及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孔子的成就,首先是他创立了儒家学说。他大半生大力宣传“仁”政,规劝统治者施行仁政。他说“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的言语行动,使之回复到“礼”的要求上来。)孔子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因此,要处处怜惜人。

 

  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仁爱思想,使之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以人为本,尊重人格,人和人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风尚,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这对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

 

  孔子学说中关于“为政以德”,取信于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致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思想主张,对从政者有借鉴的价值。

 

  孔子关于重视人生修养的言论很多,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放于利而行,多怨”;“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德不孤,必有邻”;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上述言论都讲述了立德立言做人的道理。

 

  在教育思想上,孔子认为学校只开设于官府就是不“仁”。他主张“有教无类”,把学及于民间而首创私学,并躬亲实践,广招学子授课,门徒(受过他的教诲的人)高达三千之众。孔子注重学与思的结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这些教育观点名垂古今。

 

  在文化方面,孔子也有卓越贡献。他整理了《诗经》,《书经》等古代文献,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他的言论被学生收集整理成《论语》一书,《四书》,《五经》成为我国古代秀才的教科书,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

 

  当然,孔子的思想学说并不是完完全全都是正确的。其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譬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就是很消极的东西。

 

   三

 

  我国古代文化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见证,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财富。在对待古代文化名人和古代文化的问题上,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才能正确看待历史,正确看待古人。反之,求全责备和数典忘祖都是不对的。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