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城文庙,始称黉宫、府学宫,位于广西凌云县县城解放社区正南小区,太平桥旁,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系泗城州第十八代世袭土司岑继禄修建,原是泗城土司岑氏家族的私塾学堂,后因公学的产生,府学宫变更为文庙,“泗城文庙”的名称也一直被沿用至今。
民国三十一年出版的《广西凌云县县志》记载:圣庙为一郡文风所关,继美增华,足以壮观。数仞之宫墙壁,始足钟文人之灵秀。吾郡圣庙始创于康熙,重修于道光已丑。前人之相其阴阳,择其基址,不惟得利矣。前有屏山列翠,昭其文也;后有孤障凌云,昭其秀也;左有五峰捧月,昭其明也;右有灵洞响彻云霄泉昭其清也。乃地势固出天然,而栋梁时患风雨。
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泗城土知府岑继禄(泗城州第十八代土官)教授廖之谅始建,其实是当时泗城州岑氏土司家族的私塾学堂,叫府学宫,专为岑氏家族子女及其外姓吏目子弟学习文化的学校。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泗城州改土归流,雍正八年(1730年)创办义学。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泗城知府杨赞绪到任。他鼓励进学,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带头捐资。乾隆十四年(1749年)广西泗城府凌云县诞生了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府——云峰书院,开创了凌云官学的先河。有了公立学校以后,府学宫便闲置下来,官府就在府学宫内增加供奉先贤先孺名宦,把府学宫当作每年春秋两祭孔子和孔子诞辰(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祭孔子的场所。
由府学宫化身而来的泗城文庙成了在凌云这块土地上任的流官们拜谒圣人先师而后施政的圣殿,成了泗城学子们拜谒圣人从师进学的圣地,成了泗城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为孩子们祈求功名的神庙。
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泗城知府马愚、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知府张志詠、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拨贡生黄家德先后几次重修泗城文庙。同治十二年(公元1861年)泗城知府梁炳汉发现这里地势低洼,水常泛滥,所以将泗城文庙迁移到城西三元街(现泗城镇新秀社区),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泗城知府邓辅锦,听信风水先生“三元街风水不旺“一说,又文庙搬迁回到旧址。
令人感伤的是,在历经三百多岁月风雨之后,走进新中国的泗城文庙未能续写它的辉煌,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百废待兴,传统文化已不再是那个时代最迫切的主题,倍受冷落和破坏的泗城文庙变得日渐破败,断棂腐梁道尽了泗城文庙的落寞与命运。
2004年凌云县政府进行保护性维修。 2008年8月,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以及由县政协牵头倡议,社会各界人士慷慨捐资,对文庙进行全面的修复,完成了庙墙、棂星门、状元桥、泮池、碑亭、两庑、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阁 、孔子及四配塑像、牌匾、碑刻、对联的修缮复原。
泗城文庙是迄今为止桂西北最为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的文庙建筑,具有较高的旅游文化内涵,它的建成对教育后人缅怀先圣,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刘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