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资讯中心 > 最新资讯

国际大儒齐聚鹏城过招亮“见”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12-11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361

著名学者杜维明、朱建民、陈来、郭齐勇等参加深圳大学国学教育论坛

 

  由深圳大学主办的“儒学的当代发展与未来前瞻”——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圆满召开。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以及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6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2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儒学的当代发展与未来前瞻”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陈来等五位当代大儒发表主题演讲。


  这已经是深圳大学今年第二次举办国际大型儒学学术会议。今年1月19日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的“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广泛关注,与会的120多位成员全部来自国内外高校和重点研究机构。其中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10多位,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专家20多位。120多位参会学者共提交论文108篇,由主办方结集成一本1200多页的论文集,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和学术性。


  “岛内开会也聚不齐这么多台湾学者”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教授介绍说,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界知名度很高,早在1990年,由台湾《鹅湖》杂志社与东方人文学术基金会主办的新儒学大会就在台北召开,此后还曾在香港、武汉和济南召开过。本次大会得以在深圳大学文山湖畔举行,既体现了深圳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表明深圳大学国学研究获得广泛认可。


  来自台湾的蔡仁厚教授说,这一次从台湾过来的学者就有40多位,在台湾开儒学的会议都不可能那么齐整,这次会议的规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家以“国学”命名的机构,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出任首位所长。近年来,研究所先后参与了由北京大学牵头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儒藏》工程的编撰,与清华大学人文研究所合作创设国际性的“东方人文论坛”,在当代新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宋明时代的地方儒学(岭南、湖湘等)、道教史、易学史、域外汉学等专题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出版专著10余种,发表论文100多篇,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生产方式更替实际上是文化过程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在致辞中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到底是文化的复兴,几千年来灿烂的中华文化得到世界的尊重,复兴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理论上的创新、研究、挖掘,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总结、提炼都是创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实际上是一个文化过程。欧洲宗教改革建立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发展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提供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深圳历经6年精心打造、创意演绎的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响乐《人文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奏响,获得巨大国际反响。《人文颂》仁、义、理、智、信五个主要乐章,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它用无国界的艺术形式告诉世界,“我们是谁”,“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是什么样”。


  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新儒学”代表人物杜维明认为,如今如何构建文化意义上的“我们”,如何构建“文化中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说,深圳以交响乐的形式创作《人文颂》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演出是一个创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新人文主义正是吸收了新儒学的思想。


  当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台湾东吴大学蔡仁厚教授认为,在儒学研究中,返本开新是一个基本方法和立场,返回中华文化的本源处,才能接续文化薪火,疏通源头活水,当下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才有创新力、才能汇成巨流。他说:“不开新,则无路,固步自封,哪来前途?无路可走,只有死亡。”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建立对儒学的信仰。一是基于知识的信仰,就是说儒学是基于睿智出发的知性学问;二是“潜在的信仰”,就是儒学对天的信仰。他认为当下儒学研究可以围绕着上述两个维度,从“睿智”与“信念”上着力发挥,用以建立一个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儒学所包含的知识与价值体系。


  儒家文化能提供一套公民语言和信仰


  在当下社会发展中,新儒学该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杜维明教授认为,儒家思想不再只是书斋命题,其蕴含的智慧没有国界疆域。就儒学对世界的贡献而言,他相信,21世纪的社会将是全球性的,这就需要有一套世界公民的信念和世界公民的语言,而儒学就是这样的语言。儒家有这样一种气魄,它可以和所有宗教对话。在他看来,20世纪,人类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自由、理性、法制、人权、平等、个人尊严等。这些共同价值,如果不能展开与儒家核心价值的对话,极有可能会异化为非价值,这些人类共同价值要朝前走,必须有儒家价值的补充——自由之外要有正义;理性背后要有同情和慈悲;权利之外要有责任;博爱要发展出社群之间的融合。儒家学说的丰富性和精神人文性使其能成为世界哲学的原创组成部分,而21世纪可能或已经出现的世界公民的全球性社会中,儒家文化能提供一套公民语言和公民信仰。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齐勇认为,中华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会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不消解对于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念与信仰。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