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渠县文庙几多谜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2011-09-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716

 

    远在川东北的渠县,自古文风极盛,渠县文庙即一见证。早在宋代,渠县就已建文庙。而现存的文庙是清代建筑,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前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皇帝,费时达158年之久才建成。

 

  如今,渠县文庙三期维修工程已经结束,除崇圣祠外,其他建筑全部复原、维修。文庙作为渠县历史博物馆的载体对公众免费开放,最近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之谜

  三处记载留谜团

 

  渠县文庙位于县城西城西边的石子冈南侧,坐北朝南。除大成门已毁外,文庙的主体建筑完整,整体布局气势宏大。不过,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最初建在何处?至今却说法不一。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唐飞曾仔细查阅过各种史料,发现对于渠县文庙初创时的地理位置,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比如,《明一统志》卷六十八“顺庆府·学校”中记载:渠县学,在县治西石子冈。宋嘉定年间建,元大德中重建。而在《康熙顺庆府志·学校》中又说:“渠县儒学,旧在南门外虹饮亭侧。”清道光知县黄之澜《重修学宫碑记》中则说:“渠学据旧志在南关外里许。”

 

  经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归纳,唐飞认为渠县文庙至少有三个不同的位置。一是 “在南门外虹饮亭侧”,二是“在石子冈”,三是“在南关外里许”。“不同的地理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期”,唐飞说,渠县文庙建于宋嘉定年间,当时在石子冈,但史料记载缺乏或者记载过于简略。到明洪武年间,知县梁从义把文庙迁到南门外西岩侧,也就是虹饮亭侧。天启辛酉(1621年)又迁回城内西隅石子冈前,此后就再也没变动过,都在原址上进行重修、修葺、扩建。而“在南关外里许”一说,是黄知县引用了旧说,因县城变迁而发生“引误”。

 

  唐飞认为,之所以出现看似迷乱的历史记载,既有渠县县城历史变迁的原因,也有修史人对“旧”的时间的界定不同的原因。

 

  与其他文庙一样,渠县文庙也曾多次重修、维修。到清代,渠县教育一直受到重视,因此文庙也不断进行修缮。翻阅清同治三年的《渠县志》,能看到《学宫图》。当时,文庙的建筑包括照墙及两侧的圣域门、贤关门,泮池和两侧的贤良祠、忠孝祠,棂星门和两侧的乡贤祠和名宦祠,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牌坊、碑亭等等。

 

  建筑之谜

  棂星门是否改建

 

  渠县文庙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其建筑群落至今看来也极有特色:由于渠县地处低山丘陵,渠县文庙又是依山而建,因此在布局、规划上,巧妙借助山势,由南向北逐级升高。

 

  “建筑的基础部分是平整的山体,因此建筑一般不用台基,而是直接建于山体基础之上。”唐飞告诉记者,位于中轴线上的每一座建筑,其建筑台基高低悬殊。分布在两侧的次要建筑,其建筑台基又低于主体建筑台基。“就形成了一种由下向上可以通视,由上而下可以俯瞰全局的视觉效果。”

 

  在唐飞的指点下,记者发现,依山而建的渠县文庙在气势上要比其他文庙更胜一筹。

 

  文庙平面呈长方形,大约长140多米,宽近40米。台基前有9级踏道,且台基比街面要高一些。文庙的主体建筑,从最前端的万仞宫墙到最后的崇圣祠,台基的高差达到了20多米。并且,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从泮池到崇圣祠,每座建筑前面都有较长的踏道。“这个踏道,既是对地形、地势的一个巧妙处理,同时又是前一座建筑到后一座建筑的一个过渡,形成了渠县文庙的独有特点。”唐飞说。

 

  渠县文庙的建筑台基、部分建筑使用了岩石或石料。相传修建棂星门的石料是采自渠县三江小山峡,用大船从渠江水运过来。棂星门的石质构件全用榫卯衔接,至今基本完好,没有走形。其所选石材美而巨,为四川其他地方所不见。唐飞说,只有渠县文庙的棂星门和广汉棂星门是六柱五间,但据史料记载,道光三年(1823年),知县黄之澜重修文庙时,棂星门为三楹。现棂星门与文献记载有异。那么,是“三楹”记载附会,还是后来改建,目前尚无明确的可资证明的资料。

 

  藻井之谜

  其他同类建筑中仅有

 

  “渠县文庙的装饰也有所不同”,唐飞说,比如雕刻技法上,渠县文庙采用了透雕、浮雕等多种手法。在同一内容题材上,渠县文庙的雕刻又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像“鱼化龙”是文庙建筑中较为常见的题材,渠县文庙以透雕布局的方式,龙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半,而正接收从龙口中吐出宝珠的鲤鱼及龙门,则占据了画面对角线的另一半,“最接近"鲤鱼跳龙门"传说的故事情节。”又如“麒麟吐书”,则以麒麟占据整个构图的绝大部分,而吐出的 “玉书”占据画面构图的极小部分。

 

  在大成殿的做法上,渠县文庙也表现出明显的特点。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大成殿是在平整的山岩上并以其为台基构筑的,因此后面是没有台基的。于是,大成殿后坡的上出檐要比下出檐要略大一些,下出檐外开凿了排水沟,“显然是因地制宜解决后坡的排水问题”。

 

  而大成殿建筑前后是不对称的梁架结构,有突出的封火山墙,都是川东北建筑常见的做法。

 

  “最特别的是,大成殿的藻井装饰,是其他同类建筑中所不见的。”唐飞说,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大成殿的藻井顶部为八边形,“明镜”内涂红,用墨绘制太极图,寓意着太极、八卦。在文庙建筑中使用太极、八卦并不新鲜,但主要是绘在脊桁中间。而藻井的使用是与殿内高大的造像有关,也就是说,大成殿内可能曾经供有高大的孔子塑像。“既然这样,太极、八卦怎么会出现在孔子像的头顶?这就非常奇怪了。”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