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贡院 科举

科举牌匾收藏第一人
来源:燕赵都市网 | 2011-09-23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710

 

 

 

 

    在北京东郊的高碑店村内驰名古家具街里一通打探,摇头者多,一直寻到了民俗文化村,才找到那名为“励志堂”的“科举匾额博物馆”。


  就收藏而言,自认为目前中国排位最前的4家民间博物馆,是樊建川的建川馆,陈丽华的紫檀馆,马未都的观复馆和姚远利的匾额馆,都是当今国内收藏界的风云人物。


    自古就存在“搜宝纳库”与“藏宝于民”,民间博物馆则更多地展示散落于民间的文物,仅依靠公立,想将民间文物一网打尽,显然,那是不可能的。


   进入博物馆,一扇科举门立于眼前。拾级而上,秀才匾,举人匾,进士匾,构成了中国古代读书人仕途的递进阶梯。3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将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史浓缩其中。


  研究匾额,老姚选择将科举匾额为方向。明清两代科举最盛,遗存较多,用它来鉴证旧的科举制度,既有层次,又有体系。进科举门,拜孔子像,是历代中国读书人的毕生愿望。中国科举匾额是古代知识分子求得功名,觅得仕途的重要见证。换句话说,是十年寒窗的学子们“脱贫”惟一途径的见证。


    姚大师总结了科举匾额的五大看点,非常经典:一看科名:科名类似于今天的学历,也就是出身。二看题人:题属科举匾额的人,多数并非个人所为,他代表官方褒扬苦学有志之士。三看书法:古代科举考试,对书法要求很高,纵然文章再好,而书法不入流,也难以中举人,中进士。清代龚自珍虽才高八斗,能写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但因书法不在行,虽中了进士,却难登翰林。四看国学:科举匾额,有的直接题属科名,有的则是用典,几乎是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激励后学的语句甚多,也可以说对传统美德的赞颂。五看工艺:古代科举匾额,无论是木匾、石匾、砖匾,其制作工艺各不相同,科举匾额集中地反映了雕刻、篆刻、纹饰等高超技艺。


    放眼国内,收藏古代匾额数量能达到老姚这样规模的,绝无仅有。500多方,价值不菲。多年的经验使老掌握了很多的线索,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始终坚持宁缺毋滥。


   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一座元代的“科举门”,为河北涿州官学所立。这座科举门顶部是一座汉白玉元代遗存。在整个元代,因为只有40多年实行科举,汉人书生在石牌坊上镌刻“科举门”,贵重之处不在材质和书法雕刻,而是表达了当时古代知识分子渴望读书,崇尚开科取仕的文化心理。


    馆藏中历史最久的是明朝永乐九年的状元萧时中所题“状元及第”,距今有500余年。博物馆二层,收藏着道光12年同一科状元、榜眼、探花所题写的匾额,能收集到同一科的匾额,弥足珍贵。处处可见的是进士“出身”历朝历代名人题写的匾额,譬如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书写的作品。科举匾额含金量最高,文化内涵最重。若从历史中去追溯,它改变了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命运,延伸到官学,就是一部国史或一部地方史。    

 

    穿过明代文武状元高浮透雕牌楼,迈进博物馆正门,一座雕琢祥云瑞兽的元代汉白玉石雕牌坊展现在眼前。这块牌坊的顶部为元代汉白玉石刻遗存,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元代百年历史中,仅有40余年实行科举,重武轻文,读书人没有出路。石坊上直接刻“科举门”,反映了汉人官员渴望实行科举的态度。不仅国内仅此一件,世界范围内也不会再有。    

 

    在科举门的东西两厢入口,各悬挂一块点睛,左手为“协辅文教”,右手为“代起儒风”。迈过科举门,一块气派非凡的明代石匾出现在眼前,此匾正中草书“状元及第”,四周透雕文武状元及耕读形象。题刻为永乐16年,即1418年。


    能够题写状元科名匾的人,一般只有皇帝,状元本人或前科状元。馆中所藏匾额题字中,仅清代状元,就有29位。此外,还有12名榜眼、13位探花题留下的墨宝,而进士所题写榜书更是难计其数。北京的状元匾,目前一直都未找到,估计已无遗存。


  博物馆中还列举了历代北京人与科举考试的渊源。按照北京贡院1比1的比例,再现了“号舍考试”和“金榜题名”时的原貌。


    每一方匾题写人的历史背景也反映出当代以进士出身为荣,以“出身”论英雄的文化背景。而且每一方匾额的作者都可称书法家,形成“榜书艺术”。近600年前的“状元及第”匾额前庭点睛,“魁星点斗”的彩色雕塑中院独立,百余方木石匾额后房悬挂,串起一座古色古香的科举匾额馆。     从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以2600元收回第一块匾额后,老姚就走上了收藏科举匾额的路。大规模收集的匾额来源遍布祖国十几个省市。收集最贵的一方,是收自江西的,道光15年的 “状元及第”匾,花了6.8万元。


    古代匾额难辨真伪,这是姚远利收藏之路上最大的困难。非专业出身的他此前也不认识行家,收集时全靠查阅资料。上当受骗是免不了的。对匾额及古代科举文化的了解,很多人要姚远利看匾,估定价值。老姚所鉴定的价值已成科举匾额古玩市场的风向标。


    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想有共鸣,想让更多的人喜欢它。馆内收藏木石匾额五百多方。其中近五十方石匾额,数量之多在国内绝无仅有。    老姚今年六十有三了,还在为匾而不懈奋斗着。


  老姚多以实物形式搞了六个展厅。秀才厅,展示各级官吏为儒童、秀才、贡生等所题匾额;举人厅,展示官吏们为举人所题匾额;状元、榜眼、探花及进士们题写的匾额在三厅展示;四厅着重表现古代书法艺术;另两间是大型的木匾石匾厅。门票40元(成人)。


  在讲究含蓄美的中国传统器物中,匾额的确是个异类,他担忧的是很多专家学者,甚至连故宫的专家都不把匾额当回事。要把个人的文化行为升华为一种面向大众的文化事业,需要勇气。老姚每年需要约60万才能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不算在藏品上面的投入,光建设这个博物馆,就花800万。


    匾额是何?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就是为了让人看到,匾额不是那种放在手头把玩的东西,它有大众性。古代多少人是因为一块匾额,一座牌坊记住那些街巷里坊的,匾额在那个时代就起着城市标识,宣扬教化的作用。


    老姚试图用匾额标识国家机关凸显政府文化形象。曾向政协提案组提交了“关于用毛主席纪念堂匾额统一规范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筑名称标识形式的建议”和“关于北京市国家机关统一用匾额形式规范国徽下名称标识的建议”,向茅玉麟委员(茅以升之女)提供提案的正是姚远利。


  直到今天,姚老爷仍在不断“赶考”,独自寻找着中国匾额学之根。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