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正修建地铁的延安路上觅食,无头无脑地钻进位于国贸广场旁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巷,寻到凳子坐下,在等待餐馆老板送餐的时间抬头四处张望,竟发现身边一堵老墙上,蓝底白字贴着一块路牌,牌上写着三个字:文庙巷。
边吃饭边向餐馆老板打听,原来这条毫不起眼的小巷大有来头,巷子里几十年前不止有文庙,还有一口四季不枯的井:薛家井。在贵阳生活了近20年时间,却从未知道这条小巷的存在,也不知道其背后竟还有如此耐人寻味的往事。
据《贵阳文史》所记载的资料显示,这条不到200米的文庙巷竟然还是一条明代就存在的古巷,巷子边上,原是贵阳文庙所在地,文庙巷一名的由来,也缘于此。
众所周知,文庙即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地方。孔庙后面还有一座府学宫,即府一级的学校。因此,文庙巷曾经是两个“单位”的所在地,一个是文庙,另一个就是府学宫,专供生员读书的地方。
贵阳的这座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即1593年。据在文庙巷居住了6代人的74岁老人周光富介绍,府文庙的布局是文庙在前,府学宫在后,文庙前有屏墙,墙的东西方向各有一坊,右边一坊“德配天地”,左边一坊写着“道冠古今”。
贵阳的这座文庙,无论是规模,建筑,都比安顺那座文庙漂亮多了,因为整座府文庙的造型很像北京故宫,因此当时的贵阳人又将这座文庙称为“小故宫”,周光富老人回忆,自己从小就在文庙内玩耍,对文庙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庙内建筑精致典雅,雕梁画栋,还有用汉白玉做成的金水桥,庙门口还有下马石,文官到此必须下轿,武官到此必须下马。周老回忆说。
文庙的辉煌,在延续了数百年后,在20世纪中期,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而最终被拆掉。
“那真是太可惜了,可惜了!”回忆起1953年工人拆除文庙的场景时,周老仍难掩那心痛至极的表情。
其实,在周老的记忆里,不只有文庙、府学宫,还有位于文庙巷内,他家门口的那一口井。
这口井名叫薛家井,与龙井、玉元井并列贵阳三大名井。
据资料记载,薛家井开凿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按照如今巷子里一些老居民的说法,该井为当时的薛氏家族开凿。据传薛家井的源头是位于修文县的猫跳河,甚至还有传说,在100多年前,远在修文猫跳河的人家往水里倒了几箩筐糠壳,几天后,薛家井里竟然也流出了糠壳。
周老对于薛家井的记忆并不比文庙少。他回忆到,薛家井的水曾经清甜可口,人们从这口井里取水洗衣做饭发豆芽,挑水卖,口渴了直接捧起来喝。而发豆芽也成了这口井的最大功劳,周老家当年就是依靠发豆芽卖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因离水井很近,因此周家在当时也是豆芽生意做得最大的。
那时的薛家井,可以说是一口井养活半城人,周老说。
关于这口井的传说,也不只存在周老的回忆里,巷子里的不少老居民都能说上一段不同内容的故事。
后来,因旁边龙井小学扩建,为安全起见,用预制板将井盖上,今天的薛家井,深藏于巷内一间门面地下室,从巷内走过,根本不知此处有井。
如今,文庙早已难寻一丝踪迹,不过薛家井的井水依旧还在流着,只是没有了当年的风貌与作用。
还能看到它,于我来说就已经是件很幸福的事了,周老说。
徐其飞 文\图
责任编辑:马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