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正在开笔写字
1月8日中午,汉中市拜将坛东侧的蒙正学堂内,13名儿童身着汉服,在老师的带领下正衣冠、对着孔子像行礼、朱砂开痣……一切礼仪严格依照古礼,为这些孩子开蒙(指旧时私塾教儿童开始识字或学习)。
开蒙礼“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仿汉代的古建筑,蒲团、长书桌、悠扬的丝竹音乐,师生们身着汉服,对同窗、访客施以古礼鞠躬。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要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还要学习棋琴书画和各种礼仪,甚至茶艺、曲艺和拳剑。
8日中午,13名儿童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接受开蒙仪式。老师首先整理自己的衣冠,然后帮学童整理,同时解释:衣冠不仅仅用来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是让我们忆起先祖那些优良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童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这寓意“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音乐声中,老师、孩子、家长全体起立,面向先师孔子,集体拜孔——并非简单的鞠躬:礼始,先整理衣冠;抚心,左手搭右手,端于胸前,手心朝内;高揖,双手抬于额前,手心朝下;然后进入行礼阶段:拜,揖深圆,拜恭敬;起,手还原。如此三拜之后,整个拜圣人仪式才算完成。
最让家长们觉得新鲜的是朱砂开痣等内容。老师用毛笔蘸朱砂在学童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即为“聪明记”,又称“开天眼”,让学童记住,用好眼睛和耳朵,专心致志,从此成为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的聪明学童。
随后的“点亮心志”、“击鼓明智”、“开笔写字”、“食聪明蛋”等环节也让家长大开眼界。“原来古代的孩子读书前还有这么复杂的礼仪啊!”
学国学让孩子养心养行养志养性
“你好!”看到人来,蒙正学堂馆长陈静说着现代汉语的问候语,但却依古礼,对来人深深鞠躬。“每天对孩子的教育分为三部分: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国学,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现行语文数学,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茶艺、曲艺、拳剑和棋琴书画。”
蒙正学堂创办者之一薛瑞是汉中市义工协会成员,她说,从2010年3月起,几位协会成员把孩子集中在一起,每晚抽出一小时进行国学教育,主要学《弟子规》,没想到孩子们的表现和改变令他们大吃一惊,待人接物变得彬彬有礼,对长辈也知道孝顺了。去年,一些孩子该上小学了,对小学教育感到“头疼”的几位家长商量,能不能像古人一样合伙办一所“私塾”,合力聘请“先生”来教孩子们。
薛瑞说,在目前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们更多学习了科学知识和先进技能,但对“心灵”的教育却渐渐淡化,他们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孩子们“以文养心、以德养行、以史养志、以艺养性”,让孩子们能够“敏而好学、乐而有礼、仁勇无敌。”
昨日上午,在学堂外,退休教师闫莉萍带着外孙女来咨询,她说童年的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定型”的问题,而国学恰好可以从小陶冶孩子的情操。
办私塾请“先生”下了大工夫
“这个学堂是我们7名家长共同集资开办的。”薛瑞说。
一开始,家长们想把“私塾”设立在别墅里,考虑到环境协调,最终选择了汉中市拜将坛东侧的仿古建筑中。“投资也是有多有少,总共投资了约一百万。”薛瑞说,“学堂”的租金每年就达到了近20万元。
招聘“馆长”和“先生”,几位家长也下了大工夫,“靠身边朋友的推荐,以及一些家长的口碑,才会聘用。”薛瑞说,传统的幼儿园中,园长的第一责任是管理老师,而在“学堂”内,园长的第一责任和其他老师一样,仍然是学生。招聘老师也非常严格,“录取”后,先对老师们进行国学教育的培训,送到武汉进修,日常教学和待人接物,教师也必须严格按古礼进行。目前,“学堂”内有5名正式教师,4名实习教师。
学堂内13名“全日制”学生中,除了7名投资家长的孩子,其余基本是教师子女,暂未对外招生。每晚的国学诵读是公益行为,每天都有外面的家长带孩子来诵读,时间一长,有家长就想把孩子送到学堂学习。薛瑞说,孩子一旦增多,就走“以学养学”的道路。
责任编辑:刘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