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名家风采

张其成:养生关键在于修心养德
来源: | 2012-08-2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1701

□:可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核心,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阴阳中和”。“阴阳”刚才提到了,“中和”也至关重要。“中和”的最高境界是“太和”。儒家讲“中庸”,道家讲“中道”,佛家讲“中观”,医家讲“中和”。别忘了中国文化除了“三个代表“以外,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中医学,医和儒道佛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四大支柱。

 

□:以往我们只看到张先生既讲养生又讲管理,原来它们在本质上是互通的。您的专业是中医文化,这种文化是否正来自于儒释道文化?

 

■:那么中医学和儒道佛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说,隋唐以前,中医学是儒道文化在人体生命上的具体应用;隋唐之后,则为儒释道文化在人体生命上的具体应用。总而言之,中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体生命层面的应用。儒、道、佛都偏于“形而上”;而中医偏于“形而下”。当然,这只是说“偏”,而不能说就是“形而上”或者“形而下”,因为中医里也有很多“形而上”,中医不仅是医术,而且是医道。

 

以往我们只注意到儒、道、佛对社会的影响,而忽略了对人自身、对人的养生的影响。这样看,国学的功用又缺了一块。所以儒、道、佛偏于人生,偏于社会,偏于形而上;而中医偏于自然,偏于人体,偏于生命,偏于形而下。准确来说,中医是医道与医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最佳结合。更进一步说,中医是目前唯一延续至今、而且还在老百姓中广泛使用的古代“科技”;中医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语)。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医学和儒道佛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医学对儒道佛也有反影响。除了学理上影响与反影响以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儒医、道医、佛医群体现象,值得研究。

 

□:那么在您看来,儒、释、道三家哪家对中医的影响更大?

 

■:若论及对中医的影响,毫无疑问,易学阴阳五行、中和的思想对中医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直接的作用。如果从儒释道三家来说,应该说最早期是道家影响最大,因为中医第一经典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里面就引用了老子的原话。汉代初年所推崇的 “黄老之学”,其中黄老即黄帝和老子。《黄帝内经》这本书后来就被收入了《道藏》,成为道教的一部经典。当然对于中医文化,儒家也是有影响的。儒家最主要的影响体现在医德上,所谓 “医乃仁术”是也。仁术所体现的就是“德”。我的研究表明《黄帝内经》的最终成书是在汉武帝以后,当然不排除很多篇章是春秋战国时代就有的,《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的这种思维方式的最终形成,无疑受到了董仲舒“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人副天数”尤其是将阴阳五行神圣化、纲常化,对《黄帝内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没有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就没有中医学。而阴阳五行思想的形成再往前推,那就是《周易》《尚书》,然后就是阴阳家。

 

□:台湾学者曾仕强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东方文化让人糊里糊涂地活着,西方文化让人明明白白地去死。” 对于这种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您认为在医学上有没有体现?

 

■:这主要反映的是两种思维方式,医学也是根源于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才导致了这样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我曾经用两张图来说明,一张是太极图,另一张是矛盾图(矛盾图指,一个圆,中间一竖,一边是黑,一边是白)。我们中国文化和中医学文化就体现在太极图上,而西方文化和西医学就体现在矛盾图上。
  

 

在治疗方式上,西医用的是“对抗性”治疗。这主要源于他们那种二元对立的文化传统,若有病毒病菌,就去杀死,西医中的药物、手术都是为了消灭病毒病菌。中医学源于中国文化的太极调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把中医称之为“调和性”治疗。例如对于癌症,西医用的是化疗、放疗的方法,但是对于中医来讲,是把癌细胞当做不听话的孩子,不是把它赶跑,而是引导它,从而让其听话。中医在对待癌症方面,当然有杀灭癌细胞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让癌细胞不要发作。

 

可以打一个比喻:如果把癌细胞比作毒草,那么西医看到毒草就把他割掉,中医不是想着割草,而是改变土壤。所以西医现在发现把癌细胞杀灭后反而扩散了、转移了,因为那个土壤还能产生新的毒草。而中医重在清理土壤,虽然毒草还在,但是不再发作,久而久之,毒草可能就变得没毒了。所以运用中医治疗后,去医院检查,癌细胞可能还在,但有可能会不再发作,我们称之为“带癌生存”。当然也有一种情况,那便是通过改善土壤,癌细胞渐渐消失了或者是转化了。

 

《黄帝内经》有八个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就是指我们把土壤调好了,整个人体的免疫力也就增强了,邪气就没法入侵了,不起作用了。今天,有些中医走上了歧路,也像西医那样讲求对抗治疗,处处向西医靠拢,处处与西医比高低,那是“死路”啊!我们中医有自己的方法和思路,完全能够弥补西医的不足。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