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知识库

“涵泳” :朱熹的解读之道
来源:国际儒学网 | 2012-06-01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876

  “涵泳”的目的——“自得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的学习不是外在的求取,而是内在的发现和体会。朱熹作为一个精通文学、有着长期的解读实践和解读体验并深谙文学解读规律的学者,他提出了与文学作品内在精神品格相一致的解读目的,他对此有精彩的论述:


  大凡物事须要说得有滋味,方见有功。而今随文解义,谁人不解?须要见古人好处。如昔人赋梅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十四个字,谁人不晓得?然而前辈直恁地称叹,说他形容得好,是如何?这个便是难说,须要自得言外之意始得。……这个有两重:晓得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若只晓得外面一重,不识得他好底意思,此是一件大病。


  朱熹认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由外在和内在两个层次构成的:外在的层次是由语言文字、文体等因素构成的,对于接受者来说,把握这个层次的构成及含义是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对作品的外在层次的把握,对作品意蕴的深层解读就无从进行。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又是很不够的。在朱熹看来,文学解读的目的并不在于弄清作品外层要素的构成及其表层的含义,而在于“入深处看”,去晓得“里面曲折”,“识得他好的意思”。

 

责任编辑:路宁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