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孔子在批判中走向世界
来源:金陵晚报 | 2012-06-18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594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在世时经历坎坷,“屡屡若丧家之犬”,秦始皇焚书坑儒,“五四”、“文革”。从2004年开办第一家至今,孔子学院已经在世界五大洲的105个国家(占世界人口86%)和地区开设了358所学院和500个课堂,注册学员数有50多万人,还有76个国家的400多个机构焦急地等待与中国合办孔子学院(课堂),孔子学院被称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

 

  孔子为什么能在激烈的批判中走向世界?因为他拥有非凡的人格力量,他的精神生命已经融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孔子15岁遭季氏家臣阳虎训斥,发奋读书。孔子对自己的一生有过这样的回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既概括了孔子学习、修养的人生历程,也反映了孔子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取得事业发展,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历程。孔子正是通过奋发努力、刻苦学习、自觉修养,达到了非凡的人生境界,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与动物的区别,伟人与凡人的区别,主要在精神。

 

  平凡者之所以平凡,在于他们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一同生死进退;伟大者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远远超出肉体生命的限度;渺小者之所以渺小,则在于他们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远不及其肉体生命的分量。

 

  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报效国家的使命意识。孔子心目中的“圣贤”、“君子”,志向远大,忧国忧民,整天想的是天下大治,社会稳定,民众富庶,安居乐业。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通过做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造福于民。他认为,君子不但要加强自我修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关心社会发展,关心民众疾苦。君子如果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成为圣人了。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利益意识日益增强,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进步现象。因为每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都有一个满足自己个人以及家庭物质需要的问题,也就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问题。

 

  但由于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所以,一个人只有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为国家、为人民、为人类做出积极贡献,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人生价值精髓的社会价值。由于文化素养不高、社会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不少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见利忘义,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做出了许多严重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他人利益的事。中国永远需要孔子。

 

 

 

责任编辑:路宁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