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发展思考

四“W”:中国文化教育传承的关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 2012-10-30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883

    世纪以来为全世界普遍接受和关注的教育理念,如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多元智能、学习型社会等,都能在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中找到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中国人从2000年后开始反省自己文化教育传统的价值,这是一种可贵的自觉,也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中国人自信、自强精神回归的重要体现。而要真正意识到自己文化教育传统的价值并在充分继承和运用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必须认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When:在何种时代背景下传承?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全球经济、金融、信息等“一体化”风潮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在思考自身文化传统的存续与发展问题,并将此视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之和谐发展、民族国家自身文化价值体现以及人类遗产对未来历史的启示等重大问题。文化的冲突和单向融合被文化间的理解与和谐共存理念所取代,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阿拉伯文化、犹太文化、基督教文化、天主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等都在觉醒、复兴,并在现代科技、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推动下成为颇具民族和时代色彩的文化表征,也使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更为理性、更具和谐与创新诉求的新时代。

 

  而此时的中国,在对自身发展历史的反思中,逐渐看到了真实的问题所在没有文化教育传统的国家和民族,其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是单薄的,难以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时,真正实现快速、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发展。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虽不相同,但都是各民族自身探索、实践和选择的结果,其中凝结了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智慧和创造力,因而其价值备受各民族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和而不同”及在一国范围内“多元一体”已成为普遍认同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原则,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可持续发展确立了明确方向,也将保护、传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责任首先放置于各国、各民族的肩头。

 

  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既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团结、自信和发展的基础所在,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繁荣的重要需求。面对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幸福愿景,中国人早有“殊途同归”的思路和襟怀,西方的传统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开放思想。正因如此,世界文化发展至今,才有充满生机的多样性,才有人类可以多方借鉴的丰富思想和资源。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在一个世纪以来放眼世界、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对自身“本元”的关注、研究和发展还远远不够。其表面问题是文化教育的内容与传统割裂,而深层问题却是国民自信、自强的精神受到压抑和削弱,从根本上制约了国家的发展和民众才智、德行、创造力的发挥。

 

  Why:为什么要传承?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同样重要、同样有价值。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再一次站在历史发展的起点上应对挑战和机遇,除了科技与经济外,文化教育的历史传统将成为最具个性和底蕴的资源。尤其在中国,古往今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遗产均极为丰富,其原创思想与兼容经验在诸多领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找到传承和发展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整体的发展将不可限量。

 

  在整个20世纪,“美国梦”几乎成为世界梦,美国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科技、金融、法制方面的建设,而缺少的是历史的厚重与文化教育的传统。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也有自己奋发图强的“中国梦”,而文化传统的支撑将成为中国改革、发展、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必备要素。在科学、技术、数学、医学、军事、金融、法律、教育、传媒、网络、商业等欧美暂时占据优势地位的领域,中国的赶超更需借鉴自己的传统,而不能亦步亦趋地效仿。

 

  中国在历史上为何会有诸多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在包括思想、制度、法律、教育、商业、医药、体育、艺术、建筑、历法、数学、工艺、水利、环境治理等诸多领域均有突出贡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行各业的中国人都懂得继承传统、积累经验、善于学习、不设壁垒、勇于实践,并以立异出新、挑战权威、实现价值为目标。面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遗产,如何继承和发展应该是国家战略及行业战略必须要思考和决策的重大问题。

 

  仅从教育的角度看,20世纪以来为全世界普遍接受和关注的教育理念,如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多元智能、学习型社会等,都能在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中找到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内涵;但目前,国外学者对这些教育理念似乎比我们还敏感、还关注,对此,中国的教育界应反省。

 

  Where:在何种环境中传承?

 

  通常而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主要是以“母语”及“母文化”为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因此,中国人充分运用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随着中国人自信的衰弱而日渐消亡,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工具、标准等几乎完全被国外的教育模式所取代,而教育、教学的效果却一直不甚理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关注和尊重中国人学习知识和技能及确立世界观、价值观的传统和习惯。

 

  自20世纪初至今,美国学者约翰·杜威有关“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参照。其所强调的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联都与“本土”的真实环境密不可分。而在这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同样丰富、优秀。例如,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讲求“天人合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事要懂得“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教育要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等,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内涵就是提倡从自身和本地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发展。

 

  由此,为了中国文化教育今天与未来的发展,为了中国的发展更具特色和优势,必须明确并加强传承自身文化传统的本土意识,并在传承和借鉴的选择和实践中,立足本土、了解本土,为各方面的发展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What:传承何种文化教育传统?

 

  对于所谓的“文化”,国内外学术界有200多种解释,而笔者的解释是基于中国字本身的:“文”,是指定型或积淀为各种制度、规范、系统、习俗及其文本形式的内容;“化”,是指“文”在方方面面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体现,甚至是融入民众血脉、被遗传的内容。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教育传统,应经过历史检验,按照人类的远大理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笼而统之,其是这个民族或国家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在国家层面的“一级认同”之下,还有各民族对自身文化教育传统的“二级认同”。为此,在国际国内谈及文化教育传统时,对不同民族及有不同精神和宗教背景的文化,都应有起码的尊重和理解,要意识到这些文化传统的共性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追求人类的真、善、美。

 

  从纵向角度看,人类需要传承的文化教育传统在不断地变化,因而也必定有其发展的源与流、简与繁、本与变,即有本质特点鲜明的“原创”和与时俱进的探索与拓展;既需要有纵向的源流可循,也需要有横向的百家比较。通过这样的梳理,不仅能把握自身的优势和价值,还能在纵横比较之中分辨良莠,学会分析、判断、选择、笃行和验证,最终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与目标。这也会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要为未来的中国人传授些什么,向世界展示怎样的中国文化特色。

 

  从具体内容来看,需要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教育传统主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兼及形而上和形而下两方面,涉及学术层面(包含哲学、历史、文化及各种相关的学科研究、文献资源等)、制度层面(包含法律、制度、管理等)、生活规范层面(包含道德、习俗、节庆、社会意识等)等极为丰富和实用的内容。

 

  探讨了与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相关的上述问题后,在相应的传承与发展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现实困难和挑战,还会在观念、体制、政策导向、价值判断上遭遇意想不到的困窘。但作为一名文化学者和教育人士,我们应该有起码的信心、责任和理智,为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教育传统尽一份力,也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贞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