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历史课堂

安史之乱后的“儒家复兴”
来源:安阳晚报 | 2014-11-1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665

编者按由凤凰网、岳麓书院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2014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上,陈弱水先生凭借其原创的《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成为集部之学奖获奖者之一。

 

中唐儒家复兴运动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古今论者无数。陈弱水先生在《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一书中第一次对这件大事进行了视野最广阔、材料最全面、系统最周密的研究。

 

如果说,安史之乱是个打开了潘多拉盒子的事变,安史之乱后思想变化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最简单地说,可以称之为“儒家复兴”。

 

儒家复兴是和缓的旧教复兴

 

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唐儒家复兴,是一个和缓的旧教复兴。在汉末以后的中古时代,玄学与佛教相继兴盛,再加上道教形成,儒家在思想界的版图遭到压缩,重要性 也降低。但是,横亘整个中古时代,儒家依然是一个坚韧的思想与价值系统,孔子仍是人们一致钦仰的圣人,儒家经典仍为中土圣典,一言以蔽之,儒家在文化中继 续占有正统的地位。事实上,在某些领域,例如法律,儒家的力量甚至比以往增强了很多,就社会整体而言,显然是往儒家化加深的方向行进。

 

所以,安史之乱后的儒家复兴绝不意味着儒家从荒废的旧墟中重新崛起,这里的“复兴”所指的是,一个多少已经意识形态化的思想传统出现了新活力、新探索,而 且有了一些改变——有的还是深刻的改变。这个“复兴”的一个长期后果则是,相对于佛、道,儒家版图大大扩张,造成中国思想结构的改易。

 

安史之乱后的儒家复兴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它基本上是士人群体意识层面的变化,整体而言,相当散漫,尤其在初期,不是个有核心主旨的思潮。这是我以“儒家复兴”——而非“儒学复兴”——来称呼这个变化的原因。

 

新春秋学运动

 

不过,在中唐儒家复兴的趋势中,还是出现了两个形迹比较明显的运动。一个是以啖助、赵匡、陆淳等人为首的新春秋学运动,一个是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古文运动。

 

新春秋学运动是由少数边缘的儒学家所发起,主张从探寻大义的角度来钻研《春秋》,讲究会通经旨,不专主一传,而且,此派学者的经传解释往往掺入了与时势有 关的政治理念。在唐代知识界,经学家的角色相当隐晦,新春秋学兴起后,声势也不彰,这个学派是因在八、九世纪之交向文人群体传播成功而生出影响的。

 

古文运动

 

至于古文运动,一方面是个文章改革运动,其支持者批判近代讲究声律对偶的华美文风,主张文章首当言之有物,文体则可以古为师,质朴有变化,不拘于骈俪;另 一方面,这个运动具有更广泛的思想内涵,古文家多主张文章应以经典义理为依归,有些人甚至直接宣扬儒道,乃至从儒家立场进行思想探索。毫无疑问,古文运动 是中唐儒家复兴潮流的骨干,这不但是因为儒家复兴的代表人物多为古文家,更重要的是,文人居于唐代文化的核心,地位绝高,文人思想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不是 其他群体可相比的。

 

综合而言,安史之乱后的儒家复兴是个广泛的潮流,古文运动在其间占核心位置。

 

(据《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

 

责任编辑:张沛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