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历史课堂

仰视“草民”
来源:光明日报 | 2014-05-0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704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历来对中国美德的总结是不同的。今天的《中国美德读本》应该怎么编?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必须用一种新的架构来编写这部美德读本。有学者提出“天地人和”的观念,这对我启发非常大。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提出的生态文明的概念,就是人类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一直到今天进入第四个文明期—生态文明。在我看来,“天地人和”也暗示着中国从原始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不妨有机地借用到这本书上来。“天”就是合乎天道,“地”就是合乎自然规律,“人”就是人间,要遵循孔夫子关于“仁”的很多认识。这样就大体确定了这本书的纲领。


  郭沫若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作《马克思进文庙》,讲马克思进到文庙,看到孔夫子正在吃冷猪头肉,孔夫子向马克思阐述了他的“大同”理想,马克思不禁感叹道:“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这个故事有点罗曼蒂克色彩,但是孔夫子的杰出思想不但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的正确,而且还很符合今天的现实。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礼崩乐坏,他欣赏周朝的礼仪文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有人说,孔子为统治阶级服务。其实,孔子的一生无论是从政还是教书,从来没有得到过统治阶级的重用,到哪儿都不受统治阶级的欢迎,甚至如“丧家之犬”。在我看来,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是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思考,而不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和而不同”不但是人类理想中的大同世界,而且还是成为正人君子的一个标准。因此,要用“和而不同”的人—君子,来建设“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礼”就是他实现文明社会的一种手段,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要相适应,人类社会才能稳定和谐、长治久安。上层建筑当中最稳固的部分就是伦理道德,可以越千年而不变,因此道德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和灵魂。但是近一百多年来,我们对于传统道德的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不断地在所谓移风易俗、破旧立新,使得传统的道德一直被人们忽略。一谈“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谈“礼义廉耻”,好像就是在谈旧道德。虽然道德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风尚主要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层的生活方式决定的。今天社会的道德问题,不是一天造成的,既与占领导地位的社会势力对道德要求松懈有关,也与法律对道德的约束力不够有关。


  中国的道德观建筑在伦理的基础上,西方的道德观建筑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背景不同。《中国美德读本》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从小学生到耄耋老人都能读得下去,如果单纯从伦理学的角度写一部关于中国道德的书,就不够通俗,如果耳提面命、大量说教,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我们采用了集纳多种文学样式的通俗写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在书中表达了“天地人和”的生态文明观,要让专家学者不觉得其浅,让小孩子也不觉得其深。


  编写这样一本书,应该选择什么内容?大量的中国美德故事都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我反反复复地看书稿中那些普通人的故事,经常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我在这本书的《编后感》中说:“仰视那些"草民"吧!他们是民族魂的体现者、继承者。抚摸他们的胸膛,凝视他们的眼睛,倾听他们的欢笑、细语,悲叹或者哀歌,尽心尽力地呵护他们如同呵护父母,我们的民族就会似青草年年葱绿,如流水滔滔不绝,与日月共辉煌,同天地共长久!”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们从哪里寻找自信?从哪里寻找力量?要到群众中去寻找。

 

 

 

责任编辑:路宁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