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徐梵澄: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

儒学:中华民族历经艰难时期的“希望之光”
来源:光明网 | 2016-05-0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2582

  徐梵澄诠解“孔学”,亦是贯穿着他“一生所治”的精神哲学。有一种流行甚广的认知,认为儒学的本质是“世俗”的,抑或仅为一些“道德训诫或行为原则”。对于这种肤浅的误解,梵澄告知,“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而且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量测的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与灵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孔学古微》之《序》6页,后下简称《孔学》)。——这段文字极为关键,它几乎浓缩了精神哲学视域内之儒学的所有根本要件。

  梵澄语境中的“精神性”,并非悬浮空挂的孤立概念,而是诸要点彼此发明的思想有体或曰理脉网络(这是阅读时特需注意的)。就基点而言,则在形上与历史,而历史又是理论的出发点。故此,他以“极具精神性”来确定儒学本质时,首先对传统的或曰前现代的中国历史,下了一个似乎绝对的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路。”(《孔学》之《序》3页)

  这论断放置今日,定会招来各样异见。然而,梵澄自有一番理路。他认为所有民族的历史都充满着接连不断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其共通特征则是,在最艰难无助的时刻,会有希望之“光”的出现。印度称之为“降世应身(Ava⁃tar)”,中国称之为应天命而生的“圣人”。这当然不可用“英雄史观”或“轻视人民”之类做浅表的理解,因为它内涵一深刻的看法:历史是人的创造,何样之人书写何样历史;无论民族或个体皆不脱此律。其实,康德所言的“理想的哲学家”,弗洛伊德将犹太民族先知摩西称为“表现人之本质的类型”的“同命运搏斗的英雄”,都近似于这样的历史观。梵澄将此种史观视为“古老的理论”,不过,就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这“古老”何尝不是恒久“常新”的真理!“圣人”的重要作用,就是范导历史。梵澄引用“神圣母亲”的话说:“在永恒的变是之中,每一位降世应身都是未来更加完美之实现的宣告者和前行者”(《孔学》之《序》7页)。

 

责任编辑:马晓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