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祭孔大典的服饰研究

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对祭孔服饰的影响
来源: | 2011-11-16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504

 

    中国传统服饰禀赋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在世界服饰之林中独树一帜,这与孔子提出的“礼乐”是分不开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都以儒家思想为
主导,孔子成了千年不变的精神领袖。而上层社会的衣冠服饰也以儒家的思想为指导,几乎一款一式都按照孔子的标准,形成了巨大的服饰网络,这个网络处处体现了儒家的精神,也因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内涵。而作为中国传统服饰里的一个分支——祭孔服饰,当然受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之轴心——孔子

 

    孔子,这位在世界享有崇高声誉,在中国深刻影响着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乃至审美文化的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生活在中国古代奴隶制趋于崩溃、封建制正在形成的急遽动荡、变化的历史时期。孔子终生都是以挽救“礼崩乐坏”的颓势为己任,遵循、恪守倡导并创造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礼乐”文化及其审美文化。面对当时“礼坏乐崩”的《周
礼》危机,他既主张拥护周礼,又主张适度改革,即“有所损益”。然而,这种“损益”世纪上是礼仪节文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从根本上说,他是竭力维护《周礼》的。正是这种对“礼乐”文化的继承和维护,使得孔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为统治者所赏识,自西汉起的历代皇帝总是沿用《周礼》,并力图遵循孔子对于《周礼》的理解和说明来确定当朝的礼节和服饰。


    孔子的“素王”地位因此蒸蒸日上,儒家关于服饰的种种清规戒律,也就代代因袭。于是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古代服饰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对服饰的主导作用


    儒家思想得到弘扬,远在孔子逝世之后。儒家思想善于吸收、融合各家的思想,又加上各代儒学者的变通,因此,在整个封建社会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西汉提出“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是封建社会一位儒学创新者。他首先把儒学关于“天命”的观念向天人关系的方向延伸,把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种种猜想和设计巧妙地编织在天人、阴阳、五行的宇宙图式里,人和万物都在这个图式中按既定顺序流转变化。虽然这些观念被他很自然地融汇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得到发扬,但董仲舒并没有忘记礼的根本目的。他在对答汉武帝的册问时说:“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其中所说“制度文采玄黄之饰”,自然包含了服饰、车马、建筑、仪仗等。


    宋代的朱熹完善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建构,重建了以儒学为中心礼治秩序,将“礼”明确为“理”的外在程序,“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此时,礼的规
范表现为天理对人的节制,人的个性追求,服饰的俭朴或华美,均要服从于名份和等级,“克己复礼”被上升到更高的“天理”原则。


    可见,历代儒学家总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使之趋时、适时,因此它能在封建社会长存不灭,正因如此,儒家思想通过礼的规范而对服饰发生的主导作用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因素。

 


    理学的影响


    作为儒学正统的程朱理学,在宋明两朝大行其道,它宣扬存天理,灭人欲,严教化,以“理”治天下。所谓“理”,具体到社会生活之中,就是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和繁文缛节的礼仪规范,要求人们尊卑有等,长幼有序,动静有度,衣食有节。此时,礼的规范表现为天理对人的节制,人的个性追求,服饰的俭朴或华美,均要服从于名份和等级,“克己复礼”被上升到更高的“天理”原则。


    明朝号称以理学开国,理学教条被奉为圭皋,其流行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胜过宋代,而以“礼”为大的祭服,则必须板眼分明,彰显等级威仪,从言行举止上来要求人们按照“理”
的要求循规蹈矩,守己安分。

 

 

    本文作者:李晓萍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