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祭孔大典的服饰研究

祭孔服饰的渊源与特质
来源: | 2011-11-16
打印 复制 点击量:9767

 

    祭服渊源之完备的章服制度——冕服


    祭服是各类冠服中等级最高,最庄严的服饰。宗教观念淡薄的华夏祖先祭祀的主要对象无非就是“天、地、人”三类——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等“天神”及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地袛”,另外还有先王、先祖等“人鬼”。视祭礼之轻重,祭服分别有数种形制。周代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冕服,明代冕服成为帝王的专属。


    冕服沿革


    冕服早在夏商两代已有,周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章服制度,并成为后世的典范和源头。周代特设“司服”一职,专门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选择不同的衣冠服饰。按周礼祭服共有六种,合称“六冕”。


    《周礼》原名《周官》,后汉郑玄作注,称为《周礼》。遂致此后与《仪礼》、《礼记》并称为“三礼”而传世。其中《周礼》所载的六冕之制,是经史所始载历代冕服规制所承传之完整的载文。作为最隆重的礼服,其中涵有“礼治”与“德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历代冕服制度的影响至为深远,乃至奉之如圭臬(guīniè)。


    法家治世、崇尚实用的秦曾废除六冕,只有一套上下皆黑的祭服,称为袀玄(《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一直到东汉永平二年(公元 59 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诏礼宫博采《周礼》、《礼记》,对周代祭服整理出个头绪,重新颁布了冕服制度。魏晋六朝各代帝王开国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体上仍承袭东汉制度,直到北周时,才花样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将皇帝冕服,从 6种增加到 10 种。


    隋代结束了自汉末以来 360 多年分裂的政治局面,同时也恢复了衣冠服制。冕服制承接汉魏,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袭隋旧,只稍作了一些改变。宋代是崇尚礼制的时代,三番五次颁订服制,并进行修改,在二十四史的《舆服志》或《礼仪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冕服之制,源远流长,虽然大体形制差不多,但在一些细节上,比如章纹的分布、衣裳的关系、配件(如大带、绶等)、冕冠的细部样式、旒的用料等等各朝都是有不同的。无旒的冕冠,是大裘冕,属于古天子六冕之一,但六冕之制较为繁琐,其中的大多数在很多朝代都是名有实无,明代刚刚建都立国之时,学士陶安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奏请皇帝制定祭服。无奈开国君主朱元璋认为古制太繁,只允许在祭天地、宗庙等特大典礼中,根据汉唐制度采用衮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即使是衮冕,也只有皇帝、太子、亲王、郡王及世子可备,冕服自此成了皇室的专属。


    冕服等级


    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以花纹种类数量相区别,但都是黑色深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裳。冕服由冕和礼服组成,根据典礼的不同场合,总有六冕。六冕的内容如下: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配十二旒冕,中单衣,大裘、玄衣(黑里扬红)、纁裳(黄中并赤),玄与纁象征天与地的色彩。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下
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又称十二章衣。

 

    兖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中单衣,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薜冕(王祭先公与飨射):配七旒冕、中单衣、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配五旒冕、中单衣、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共五章。

 

    希冕(王祭社稷先王):配四旒冕、中单衣、玄衣纁裳,衣绣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希是绣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绣。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配三旒冕、中单衣、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饰,裳绣黻一章花纹。


    此外,六冕还与大带、革带、韨、佩绶、赤舄(Xì)等相配。


    明代冕服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1383 年)始制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永乐三年(1405 年)时又分別做过补充修改。由于万历时期的服制主要是遵从了嘉靖改制后的服
制,故以嘉靖改制后的文字为主,其具体形制如下:


    冕:前圆后方,玄表纁里。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缫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红丝组为缨,黈纩充耳,玉簪导。


    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与冕配套的衮服,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


    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白罗大带,红里;蔽膝随裳色,绣龙、火、山文;玉革带,玉佩。


    大绶六采,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白罗中单,黻领,青缘襈。黄袜黄舄,金饰。


    二十六年,更定衮冕十二章。冕版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冠上有覆,玄表硃里,馀如旧制。圭长一尺二寸。衮,玄衣纁裳,十二章如旧制。中单以素纱为之。红罗蔽膝,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织火、龙、山三章。革带佩玉,长三尺三寸。大带素表硃里,两边用缘,上以硃锦,下以绿锦。


    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织成,纯玄质五百首。凡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小绶三,色同大绶。间织三玉环。硃袜,赤舄。


    永乐三年定,冕冠以皁纱为之,上覆曰綖,桐板为质,衣之以绮,玄表硃里,前圆后方。以玉衡维冠,玉簪贯纽,纽与冠武足前体下曰武,绥在冠之下,亦曰武。并系缨处,
皆饰以金。綖以左右垂黈纩充耳,用黄玉。系以玄紞,承以白玉瑱硃纮。余如旧制。


    玉圭长一尺二寸,剡其上,刻山四,以象四镇之山,盖周镇圭之制,异于大圭不彖者也。以黄绮约其下,别以囊韬之,金龙文。


    衮服十有二章。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领褾襈裾。褾者袖端。襈者衣缘。纁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
各二,前三幅,后四幅,前后不相属,共腰,有辟积,本色綼裼。裳侧有纯谓之綼,裳下有纯谓之裼,纯者缘也。


    中单以素纱为之。青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三。蔽膝随裳色,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本色缘,有紃,施于缝中。玉钩二。玉佩二,金钩二。


    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纁质,三小绶,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龙文,皆织成。袜舄皆赤色,舄用黑絇纯,以黄饰舄首。

 


    祭孔服饰之所施,包括下列诸成员:


    (1)当事承祭的主祭——含正献、分献及陪祭诸官员。
    (2)纠仪官(监礼)——现场纠仪,不许失仪堕礼。
    (3)诸礼生、执事人员。
    (4)乐生
    (5)舞生


    一般说来,历史记载的祭孔仪规之所施、所用,原与国家的“郊”、“庙”之祭合为一系列。而其仪规的程式,则为郊、庙之祭的延伸。“郊”是帝王祭天地;庙是帝王祭其列祖列宗。至于州县地方的祭孔,例由当地的最高行政首长主持承祭。所有主祭以及参与祭祀的诸官、纠仪官的服饰,都是穿著本身居官阶等的官服。这是上述(1)(2)两项成员祭孔服饰之特质。第(3)项礼生、执事人员的服饰,却史无明文。由于此等人员招自当地的儒学员生,自是服用彼等习用的服饰。第(4)(5)项乐、舞生,则各有其专用的服饰,历代有变通,每有突破官阶限制的记录,形成另一种特质。


    古制百官服饰的特质:其形制,用色,图文、配饰应用在主要的祭服、朝服,往往有“文以载道”、“表德劝善”的思想寄寓其中,“衣服文章,乃劝人慕德”。因而历代帝王公卿之祭服中有“冕服”——依冠为名,冕,前俯后仰,意在象征谦卑礼下,也是警勉服用者不可昂扬倨傲以骄人。又版形前圆后方,象天圆地方——非真正天圆地方,旨在示人以天地间万事万物,皆有其一定的义理、法则,如“规”似“矩”。就是说:凡做人处世,务当循规蹈矩,不得有连。又如别有次一级的礼服、也是应用最广的服饰“深衣”,特有其所谓“深衣五法”,勉励人们凡立身服公,必当循此“五法”而行。而这些礼服的特质,亦有用于孔祭。


    乐舞服饰的特质:“冕服”历代皆限用于帝王公卿,其余大臣不得僭越。但在古之祭仪的舞生,竟无所限制。比如古制官服的用色,尊卑有序,不得冒乱。其间,紫色官衣之在唐宋,只用于一品至三品的高官,绯(朱)在明代用于一至四品官服,但在祭仪舞生之所服,却是紫绯俱用。综上所述,就称为乐舞服饰的特质。但为何有此设施,史料并无记录,极有可能是为了美化画面,以壮声容,而无关朝政之故。

 


    北京孔庙丁祭之制与服饰


    祭孔典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礼仪,标志着统治者对孔子和儒学的尊崇以及文德治国的策略。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六年(公元 1302 年),建成之初便定下了祭孔之制。《元史》载:“大德十年八月丁巳,京师文宣王庙成,行释奠礼。牲用太牢,乐用登歌,制法服三袭。”历经元、明、清三朝,见证了无数次祭孔盛况。


    北京孔庙每年的仲春和仲秋上旬丁日大祭两次,即所谓“丁祭”。祭孔前日,宰杀猪、牛、羊,整只烹好摆放于孔子灵位前,即所谓“太牢三牲”,另有清洗调制好的瓜、果、菜、蔬、鱼、肉、稻、谷等食物分装在礼器中,按顺序整齐地摆放在孔子灵位前。是日,午夜过后,参祭人员便忙碌起来,烛火荧荧,人头攒动,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参祭人员主要由祭祀人员包括皇帝(主祭官)、陪祀官、分献官和司礼人员(通赞、引赞、鸣赞、读祝生及乐舞生)组成。释典在钟鼓齐鸣中开始,参祭人员列队缓缓步入孔庙大成殿前,在司仪的引导下行祭孔之礼,整个过程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六大步骤,寓意迎接孔子的神灵、祀飨孔子的神灵(向孔子的灵位献帛、献酒,宣读祝文)和恭送孔子的神灵。典礼的高潮是“三献礼”,主祭官在大成殿前向孔子灵位献爵、奉帛、行跪拜礼,乐舞生跳“六佾舞”或“八佾舞”。按规制,只有皇帝才能步入大成殿内祭拜孔子,亲王只能立于大成殿的月台上,而大臣就只有在台阶下遥拜了。释典结束后,供品分发给参祭人员,以求得到孔子神灵的庇护。


    明初,释奠礼承唐宋旧制。“初,社稷列中祀,及以仁祖配,乃升为上祀。具冕服以祭,行奉安礼。”并规定:“凡释奠祭服与社稷同,儒士陪祭者深衣幅巾。”由此记载可以看出,明初,释奠祭服的规格同与社稷祭服。


    按照《明集礼》对社稷祭服的规定:周礼司服,王祭社稷,则希冕。汉武帝祀后土祠,衣皆尚黄。唐制天子亲祀,服绣冕,宋制如之。元制服衮冕。国朝亲祭服衮冕。按照“国朝亲祭服衮冕”的理论推断,皇帝亲自参加祭祀则服衮冕,但在相关史料中尚未有查到这一记录。


    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鉴于局势尚未安定,学士陶安请制定冕服,朱元璋指示礼服不可过繁,祭天地、宗庙只需戴通天冠,服绛纱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绯。洪武三年(1370 年),礼部官员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学说,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黃。明取周汉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应尚赤,朱元璋认可,并规定正旦、冬至、圣节(皇帝生曰)、祭社稷和先农、册拜等大典要穿衮服。


    可见,帝亲至祭服衮冕,通天冠,服绛纱袍;陪祀诸臣则采用本品梁冠祭服;礼生等诸人员着公服或儒服;乐舞生则有其专用的服饰,类多繁饰,历代各有异同。

 

 

 

    本文作者:李晓萍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