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焦点专题 > 闻大学问 以致良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再次走进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以“闻大学问、以致良知”为主题的精彩讲座,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用学者的洞识和智者的智慧诠释了儒家经典《大学》,在谈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节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逻辑是什么?是不是A到B到C到D?不是。是A到B,B一定含蕴AB,B到C,C一定含蕴着ABC,C到D,D一定含蕴着ABCD。这样一来,A一直是贯穿的,A就是修身,修身是越来越难,但修身不能放弃……”最后杜维明先生提出自己的构想,在不久的将来,北大的学子都会读《大学》,人人都理解《大学》。

回忆:曾经的“要民主不要儒家”

杜维明先生强调:“美国有美国的问题,中国有中国的问题,不能把中国的糟粕和西方的精华比,比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的民族自信没有了,自尊也没有了,最糟糕的就是我们跟传统完全断裂了”
    我1985年,第一次在北京大学上儒家哲学的课,有同事告诉我之前也有人上过,我问什么时候?1923年,梁漱溟。1923到1985年间没有人再上过儒家哲学的课,我有点不相信,当时梁漱溟先生还活着(梁漱溟先生1988年6月23日逝世),我们有过交流。梁先生还记得当时的课,当时的北大汇集各路英豪,梁先生上这个课时来了两百个学生,很不了不起。但梁先生说他非常生气,“他们都是来怪我的,人家都讲西化,你还在讲什么儒家?”那时儒家代表的小脚,是阿Q,是男性中心主义。他很不高兴,就不讲了。后来讲课收费,结果他们不仅听得很仔细,梁漱溟说自己的生活也改善了。
    当时有一个现象,知识分子,比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当时采取的策略,我们现在想起来很不公平,但当时有一定的道理,跟爱国主义有关,要向西方学习,要救亡图存。中国人不喜欢向外国人学习,于是就把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糟粕,和西方文化的精华来比。就是短自己的志气,扬西方长处。

[详细]
从近代学者心路历程理解儒学命运

近代中国以屈辱的方式融入世界,引起许多人恐慌性的反应。

[详细]

思考:“《大学》是修身的哲学”

《大学》从朱熹以后,就成为东亚(中国、日本)知识分子所熟读的文本,《大学》思想的框架就成为朱熹的人生框架。
    《大学》有两个思想的逻辑:首先,它没有西方的排斥性二分法,《大学》分什么?本末。没有本就没有末,没有末就没有本,这都是非排斥性的分法,就是阴阳的思考。阴阳之间是有张力有矛盾的,但不是只有阴没有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最女性的女性中有阳,最男性的男性中有阴,阴中之阳又有阴,阳中之阴又有阳。它是动态的,一方面排斥,另一方面又互补,是一个复杂的观念,不是排斥性的二分法。另外一个逻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到平天下,绝对不是线性思维。不是先修好身再齐家、家齐了再来治国、国治了再天下太平,而是后三者要以修身为本。
    《大学》有一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汤一介讲修身是贵族、精英思想,假如连饭都吃不饱修什么身?那怎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没有一个人不以修身为本?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能修身?我是一个杀人犯能修身吗?我一个工人天天喝酒打老婆能修身吗?都要修身。《大学》里的“学”很重要,学是“觉”,就是“学,觉也”。学,不是掌握知识,不是掌握技能,主要是学做人,培养人格。

[详细]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详细]

构想:“让北大人人读《大学》”

我们上《大学》这门课,为什么要会读呢?会读这个词是从日本来的,本来是汉学传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机制。会读成功与否,不是我们了解了文本,是我们之间能不能创造一个共同的文本。 我在哈佛时,每年夏天都会有一个会读,大概十天,大家住在一起,十五六个人,都是资深教授。有一次读《大学》,我邀请一个复旦大学教授跟我们一起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句,我们讨论了三个小时,特别是“在明明德”,既然德以明,何必“在明”呢?这位教授就提出,去掉一个“明”字,不是解决了吗?大家震惊。去掉一个字,因为你读不懂,对文本的不尊重和荒谬不能想象。
    我有一个构想,现在我们这个会读班,有差不多100人,从明年我要增加一倍。北大全部学生有两万,但真正知道四书的比例就不是很高,我的要求就是哪怕念一遍《大学》,十分钟就可以,这是世界上最短的儒家经典。
    傅斯年在台湾大学做校长时,推广《孟子》成为大一新生必修,一进台大就念《孟子》。傅斯年讲过一句话,“没有念过孟子的人,就没有资格做台大人”。我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将来可以说“没有看过《大学》的人,就没有资格做北大人”。

[详细]
台湾大学:唐律研读会

“唐律研读会”是从日本引进的一种读书方式。

[详细]
往期回顾 更多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新用户 忘记密码? 以 用户ID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评论

投稿专区

近期投稿录用名单:
1111

联系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凤凰台饭店521室       邮编:100021

电话:010-65177778      

传真:010-82088883

E-mail:chinakongmiao@163.com

投稿方式

1.纸张稿邮局投寄至编辑部联系地址。

2.网上投稿至联络邮箱。

3.投稿后若一周内无回信,可以致电编辑部查询。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