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以前的州廨位于城中心,郡圃亦在其内;明以后周边地块城市化,郡圃不存;清初仅余罨画池及环湖道路与少量建筑;清中后期对罨画池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建与拓展。当时的崇庆州知州祁鉴、孙开嘉等皆为江南人,他们在修复罨画池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江南园林的特色。
1 水系
罨画池现有内湖、外湖以及沟通文庙与罨画池的水道。从道光年的罨画池图看,当时仅有外湖;湖心土台上建有罨画亭,有平板木桥与南岸相通,湖池东南角有水道与园外相通,其上有石拱桥一座。全园景致疏旷、古朴,其形制颇似宋代“金明池”。
光绪年间陆续修复东南一带的建筑,同时梳理了原来的水系,开通湖池西北角的五云溪入水口。清光绪八年于东南角石拱桥南开凿内湖,并建三折廊桥横跨内、外湖之间。导湖水入琴鹤堂庭院,湖水环庭中大假山一周后,经瞑琴待鹤之轩以西,穿过今日陆游祠大门后小石桥流出园外。出园的水道经一片民房后,又与南面文庙之泮池、月儿池相通。形成了跌水、外湖、内湖、溪流、水池等较为丰富的水体形态和完整的水系,极大地丰富了罨画池的空间结构。整个水系设计精巧,因势利导,利用充分,很好地体现了园林理水的法则。
三折廊桥
外湖土台重筑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罨画亭于土台之上。外湖较为宽阔,一岛兀立其间,景致粗放、宏大,视线开阔。外湖山水较多地体现了罨画池早期的古朴与野趣。
内湖东、南两面假山依墙而筑,道路隐于峰峦之中,有望月楼与野趣亭建于假山之上。西、北两面分别有半潭秋水一房山、问梅山馆、三折廊桥等建筑围合,其视线短促、内聚,景致玲珑、紧凑。风格与外湖迥异,内外景致对比强烈。
望月楼
野趣亭
半潭秋水一房山
东南琴鹤堂庭院中筑有大假山。过琴鹤堂前琴鹤桥便入假山区,假山为钟乳石堆叠,为蜀中保存完好的大型假山之一。大假山峰峦突兀,奇峰峥嵘、怪石嶙峋。山中有道路回环宛转,道路布置三弯九折,其间不时有洞穴迷津,却又能曲径相通,大有江南园林步移景异的意境与情趣。山顶有草亭翼然,登亭可览园中秀色。
2 岛屿、假山
责任编辑: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