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罨画池建筑,都是清中期以后修建的,为清中后期川西古建筑风格。罨画池的建筑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文庙中心轴上延伸出的建筑尊经阁与罨画亭;其二是东南一带光绪时期修复的琴鹤堂庭院;其三是沿外湖一带二十世纪增补的亭、廊、水榭以及大门等建筑。另有陆游祠与文庙两组相对独立的建筑群。
1 罨画池建筑
(1)尊经阁与罨画亭
康熙四十年(1701年)尊经阁重建于罨画池南面丈余高的土台上,土台为北宋赵抃凿湖筑山所遗。阁中藏孔、孟典籍。尊经阁的布置极为精妙,从平面上看,文庙与陆游祠的建筑空间序列分别沿各自的中轴线次第展开,汇合于阁南。阁北遥对罨画亭,以一石拱桥相连,将文庙的轴线自然地延伸到罨画池内。使尊经阁成为一个节点,巧妙地把三组不同性质的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不失散漫。从竖向上看,文庙建筑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到尊经阁达到极致,成为全园的视线中心,同时游人于此视线极为开阔,东可望及陆游祠,南可鸟瞰文庙建筑群,向北可俯查罨画池中舟楫花木。从功能上看,尊经阁是文庙建筑的延续,是地道的藏经阁;同时它又是罨画池的景观控制中心,它以巨大的体量和高耸的气势成为全园的景观中心,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
明末战乱,罨画池内建筑悉数被毁,清乾隆五十五年开始修复。道光三十年,知州李向昺把西江桥上的桥亭移建于湖心土台上,改名罨画亭,并绘罨画池图。
尊经阁
罨画亭
(2)琴鹤堂庭院
琴鹤堂庭院西与尊经阁以云墙相隔,北临外湖,含内湖于庭院之东,东、南两面与陆游祠一墙相隔,有园门互通。其所处的位置,据传为陆游任蜀州通判期间的官居“怡斋”。宋、明时期的建筑已不存,现有建筑为清后期陆续修建。计有:琴鹤堂、问梅山馆、瞑琴待鹤之轩、半潭秋水一房山、风送花香入酒卮、水面风来菡萏香、野趣亭、三折廊桥以及云墙曲巷。此外琴鹤堂庭院还包含东部的荟萃盆景园、大假山和西部的内湖。
罨画池经清代的修复、增建后逐渐演变为纪念性园林,它的主体建筑便是琴鹤堂。琴鹤是对北宋江原县令赵抃的纪念,意为“为官清廉之堂”,是整个园林的灵魂。
瞑琴待鹤之轩与琴鹤堂为同一主题,其对联云:“酒醉瞑琴卧,焚香待鹤归”。《宋史》载:赵抃“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焚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轩临水而建,北面正对大假山。轩与东西厢房合为一体,平面呈“U”形。轩本带外廊,后改为茶园,轩廊融通,空间开阔,为聚众之处。
瞑琴待鹤之轩
半潭秋水一房山,系一水榭。琴鹤堂庭院以此建筑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水院,榭跨水而筑,与望月楼相向而立;榭西面正对庭中大假山。匾题点明了此处景点的立意。整个庭院东虚西实,疏密对比有致,游人于此建筑处游赏,视线变化强烈,别有一翻情趣。
水面风来菡萏香,即望月楼,它依墙筑于假山上,分上下两层,由假山踏步可登楼。楼上临池悬匾曰:“水面风来菡萏香”,为赏月、观荷之处。
(3)后世增补建筑
罨画池1916年辟为公园后,对外湖较为空旷的西、北两面屡有增建。1955年于西北角建大门及甬道。上世纪60年代在东北角增建了一组兼有船埠功能的亭廊榭。此后又陆续增建了听诗观画亭、比邻廊、池北半亭。其中比邻廊为画廊,其南北连着一大一小两个敞厅,北厅陈列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点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立意主旨。
至此,池北疏朗、空旷之感有所改善,构图上也与南部密集的建筑群取得平衡。进一步完善了罨画池整体构图。
2 陆游祠建筑
陆游祠位于罨画池东南,为一组中轴对称,左右廊庑的纪念性建筑群。1982年在原址修复,共占地2261m2,现有仿古建筑754m2。原祠为赵陆公祠,大门向东开于小东街,复建后大门开向尊经阁后。自西向东沿轴线依次为陆游祠大门、甬道、梅磬千代过厅、香如故堂序馆、诗韵陈列室两庑、放翁堂正殿。此外,陆游祠后还设有一个小花园——梅园。园内有吊梅阁(信有亭)、廊、同心亭、驿楼等建筑。
梅磬千代过厅
香如故堂
3 文庙建筑
崇州文庙兴建于明洪武初,经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大修初具规模,后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开始重建,直至光绪年间陆续建成。原来的文庙南起南米市街南口,北至罨画池南畔。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万世师表”等三座牌坊、“宫墙万仞”照壁、棂星门、钟鼓亭、泮池、戟门、大成殿、启圣殿、尊经阁。这些建筑贯穿在近500米的中轴线上,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蔚为壮观。
文庙棂星门
文庙大成殿
责任编辑: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