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所有孔庙 > 曲阜孔庙 > 特色当地

曲阜孔庙祭孔大典
来源:济宁新闻网 | 2011-04-1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513

 

    祭孔大典是曲阜孔庙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 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现在的祭孔大典一般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至2008年事第五次祭祀孔子。

    祭祀大典形成及源流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古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 孔子,开历代帝王祭祀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 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际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奠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 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8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高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孔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有国祭和家祭两种,也称"公祭"和"私祭"。祭孔日期根据各种不同的祭祀各有其时。孔子去世后只在每年的秋天由其族人家祭,至东汉元嘉二年(152年)汉恒帝刘志下诏,令祀孔子依社稷春秋行礼,始春秋两祀制。其后发展到四时(每年的春夏秋冬)祭祀等名目繁多的祭祀。明代洪武元年(1368 年)又恢复春秋两祭,清代基本沿袭此制,以春秋两祭为主,秋季为重。自实行公历以来,祭孔大典在阳历9月28日举行,属于"秋祭"。

    祭孔大典仪式

    祭孔大典是由乐、歌、舞、礼四部分构成的综合性大型庙堂祭祀乐舞。祭孔之乐谓之雅乐,源于虞舜时代的《韶乐》,故史称祭孔之乐为萧韶遗响;祭孔之歌歌颂 孔子之丰功伟绩,抒发缅怀追思之情,演唱"永长";祭孔之舞承袭了夏禹时代的《大夏》之舞,凡队形变化及舞蹈动作,皆具有独特文化涵义和象征意义。舞容典 雅端庄,古朴大方,犹如汉雕,故史称有"汉雕之美",祭孔乐舞规模宏大,分为"八佾舞"(8×8=64人)和"六佾舞"(6×6=36人)不同的形式。历 代祭孔之舞用八佾还是六佾,均有帝王钦定。祭孔舞蹈虽无情节,但非一般的情绪舞蹈,它以"中、和、祗、庸、考、友"六德标准为舞蹈语言基础;在思想内容方 面集中体现了"德",在形式方面突出体现了"礼",在艺术性上它承袭了"中和"之乐的美学观点,是中国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雅乐舞。

    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

    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中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